姜片虫病
什么是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Fasciolpsiasis)是由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寄生于人、猪小肠内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因生吃附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如水红菱、荸荠、菱白、藕)而受感染。临床症状依感染轻重而有不同。常见的症状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中常含有不消化食物,上腹部隐痛,有时酷似溃疡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姜片虫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3个月。轻度感染时症状轻微,仅有腹部不适或消化不良。中度或重度感染时,有食欲减退、间歇性腹泻、腹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为早期症状,每天数次,粪便腥臭见未消化食物,肠鸣音亢进、腹部胀气。腹痛常位于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部,少数在脐间,每于饭后或空腹时发生,大部分隐痛,偶可剧痛。有些患者吐虫或自动排虫。少数病人因长期营养不良发生浮肿或腹水。久病重症患者常因衰竭、虚脱或继发感染,偶可危及生命。少数患者因虫体结成团块引起肠梗阻。儿童患病时常有睡眠不安、磨牙、抽搐等症状。
疾病检查:
姜片虫病的诊断: 流行区有慢性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贫血、浮肿等症状,并有生食水生植物或饮生水习惯者,应考虑本病。确诊有赖于粪便内检出姜片虫卵。常用粪检方法有: ①直接涂片法(检出率55%); ②水洗沉淀法(检出率95%); ③定量透明厚涂片法(检出率90%)。粪便虫卵计数与病情有相关性,以每克粪便虫卵数低于2000为轻度感染;2000 10000为中度感染;在10000以上者为重度感染。粪检时注意姜片虫卵应与肝片吸虫卵和棘隙吸虫卵相鉴别。 血象呈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略高,嗜酸粒细胞增高,一般10%~20%,偶可达40%。
疾病治疗:
姜片虫病的治疗: 患者经过驱虫治疗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后予以驱虫治疗。常用驱虫药有: 1.吡喹酮 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常用剂量为15~20mg/kg,单剂顿服。驱虫率达88.5%-95.8%,治后1个月虫卵阴转率为97.5%-100%。 2.硫氯酚 成人剂量为3g,儿童50mg/kg,晚间顿服或连服2晚。不排便者给予泻剂。1次服药后疗效可达70%。少数病人有轻度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3.槟榔煎剂 成人用30~50g(儿童酌减),加水煎煮1小时,浓缩至100ml,晨间空腹1次或分2次服完。服药后有轻度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服药l剂治愈率为54.7%,服药3次治愈率可达98.4%。
预防预后:
姜片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姜片虫的吸盘,吸附力强,造成被吸附的小肠粘膜及附近组织水肿、点状出血、炎症及溃疡或脓肿形成。吸附部位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或偶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可见肠壁出血。除粘膜局部损伤外,还有消耗营养物质,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等也与发病有关,在大量感染时偶可发生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