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唇
什么是茧唇?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厚硬,白皮皱裂如蚕茧而得名。本病多见于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蕈状突起,溃后翻花如杨梅,久不愈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唇癌,发病率约占口腔肿瘤的第3位。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初期或中期唇部局限性硬结,渐渐增大,多无疼痛,全身症状不明显。 晚期,肿块破溃,时流恶臭血水,痛如火燎。张口进食困难,伴见倦息乏力,五心烦热,两颧潮红。
疾病检查:
1.辨病思维 体征:初起唇部结块如豆(多见于下唇),似乳头、蕈状,逐渐增大,妨碍进食。 中期结块溃破,成为溃疡,周围呈堤状,底部发硬,内似菜花。其形态不一,边缘不整,高低不平,时有恶臭血水渗出。溃疡表面常覆以痂皮,久不愈合。 后期患者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肿大固定,常为癌肿转移之征象。 辅助检查。肿物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与溃疡或糜烂面的印片细胞学检查显示绝大多数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有资料表明达85%以上,具有此病理类型的唇癌多发生于下唇;其次为基底细胞癌;此外。还有少许腺样囊性癌、恶性黑色素瘤、混合恶性瘤、纤维肉瘤等。 2.辩证思维 好发于下唇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蕈状突起,溃后翻花如杨梅。久不愈合,发展至晚期肿块破溃,时流恶臭血水.痛如火燎,张口进食困难,伴倦怠乏力,五心烦热,两颧潮红。 本病重点掌握的症状为下唇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簟状突起,溃后翻花如杨梅,久不愈合,发展至晚期肿块破溃,时流恶臭血水,痛如火燎,张口进食困难,伴倦怠乏力,五心烦热,两颧潮红。 局部的体征为下唇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蕈状突起,溃后翻花如杨梅,后期患者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肿大固定,常为癌肿转移之征象。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积火结聚,其基本证型为热证。但随病程长短的不同有实热、虚火之分,病程不长者,多见实火,如心脾火毒证和脾胃实热证。病程日久者,火热之邪耗灼阴精而多见阴虚火旺证,此时常见消渴之症。
疾病治疗:
1.内治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分清虚实,虚则宜补,实则宜泻,或攻补兼施。切不可滥用苦寒之品,以免损伤脾胃而致病变加剧。 2.外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合理治疗获得成功的基础,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辨证论治 1.心脾火毒 【证候】下唇部肿胀坚硬,结多层痂皮,形如蚕茧,溃烂后渗流血水,疼痛较剧,张口困难;伴口渴、尿黄,心烦,失眠;舌质红,苔黄,脉细而数。 【辨证】心火移热于脾经,脾火内炽,火盛生痰,痰火循经上行于舌,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而成唇部肿块;积热伤津,不能上润,则口渴,结多层痂皮;热扰心神故见心烦失眠;心火下移于小肠故见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心脾热盛之证。 【治则】清火解毒,养阴生津。 【主方】清凉甘露饮加减。 【处方】水牛角15g,黄芩10g,生地黄15g,麦冬10g,石斛10g,枇杷叶10g,牡蛎20g,夏枯草10g,莪术10g,栀子10g,土茯苓10g,僵蚕5g,半枝莲15g。水煎服,每日1~2剂。 2.脾胃实热 【证候】唇红缘肿块增大迅速,口唇红肿燥裂,灼热疼痛,伴面赤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辨证】过食炙煿厚味和辛辣助火之物,脾胃受损,积火上注于唇,经络阻塞,气血结聚,故口唇坚硬而肿,灼热疼痛,热盛伤津,唇失濡润,则干燥而皲裂,妨碍正常饮食;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见面部红赤;脾胃热盛。肠燥津桔,则传导失职而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脏腑实热之象。 【治则】通腑泄热,解毒化瘀。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白斑、慢性唇炎鉴别。 【主方】凉膈散合清胃散加减。 【处方】连翘10g,酒大黄10g。芒硝5g,栀子10g,黄芩10g,薄荷5g,甘草5g,半枝莲20g,僵蚕10g,射干10g,七叶一枝花10g,川贝母8g,夏枯草15g。水煎服,每日1~2剂。 3.阴虚火旺 【证候】肿块溃烂呈菜花状,疮面色紫暗不鲜。时流血水,痛如火燎,伴倦怠乏力,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病至晚期,肿块虽溃但火毒不减。病久则正气已衰,病由实转为虚,而见时流血水,久不收口;阴虚火旺则见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干咽燥;久病元气大伤故见形体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皆为阴虚火炽之象,病至此已属危重。久之可导致消渴。甚至阴阳俱衰,预后凶险。 【治则】滋阴降火,凉血解毒。 【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处方】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怀山药1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石斛10g,天花粉15g,紫草5g。水煎服,每日1~2剂。 病程观察 1.唇癌肿块坚硬者,加浙贝母20g,生牡蛎20g,海藻15g,昆布15g。 2.肿痛剧烈,舌紫暗有明显瘀斑点者,加土鳖虫3~6g,水蛭3~6g,全蝎5g。露蜂房10g。 3.肿块焮红疼痛,热毒偏胜,甚或流脓血汁者。可加土茯苓30g,野菊花30g,栀子10g。 4.肾阴亏损明显者,可用麦味地黄汤加味;麦冬15g.五味子12g,生地黄12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山慈菇30g,自英30g,天花粉20g。 5.脾阴不足者,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扁豆12g,冬桑叶10g,西洋参10g,甘草6g,山药15g,天花粉20g,白花蛇舌草20g,山慈菇20g,半枝莲20g。 预后转归 本病预后不良,在后期出现消渴之症,尤属难治。
预防预后:
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 1.心脾火毒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虑太过,则使心火内炽,移热于脾经,挟脾之郁结湿浊循经上升,结于唇部,致使唇部气血瘀滞,火毒湿浊相互搏结而成茧唇。 2.脾胃实热 胃与脾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环绕口唇.故脾胃失常均可影响口唇。若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炙煿之品,或过饮醇酒,以致脾胃塞积化热,火毒内生,灼津为痰,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湿热痰浊结为肿块。 3.阴虚火旺 肝肾精血受损,阴虚不能潜阳,阴虚火旺,相火上炎,炼液成痰,虚火痰毒循经蕴结于唇而发为本病。 4.不良刺激长期的局部慢性刺激,如烟热火毒、烟斗积毒或局部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或唇部湿疹、口唇白斑等均可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