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为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病原,约60%的毛细支气管炎由RSV引起。特别是2~6个月小婴儿RSV感染后常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通常在冬、春季节流行。在世界不同地区每年因RSV感染而需住院治疗的患儿为1‰~5‰,住院病人病死率为1‰~3‰。文献报道全球每年有6400万人感染,造成3百万~5百万的儿童及成人死亡,超过65%的儿童在1岁前感染过RSV,2岁时感染率达100%。临床特点是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因发病年龄而异,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较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则多表现为较轻的上呼吸道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 1.毛细支气管炎 起病前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3日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婴儿可有类似百日咳样咳嗽,低至中度发热.阵发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喘憋。喘憋发作时有烦躁、鼻翼扇动、三凹征和发绀。肺部叩诊呈过度回响,听诊呼吸音减低,布满高调哮鸣音,一般无水泡音。当喘憋缓解时两肺常可听到少量中细湿啰音。病情严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 2.肺炎 起病急。病初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大部分病儿突然发生喘憋,故有“流行性喘憋性肺炎”之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4~5日,重者可达1周以上。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因呼吸促,不显性失水增加,可伴脱水、代酸、呼酸、低氧血症、心衰。咳嗽初为干咳,逐渐加重为阵发性连续性剧烈咳嗽。中度及重度病儿有明显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加速、呼气延长、鼻翼扇动、三凹征、呼气时呻吟、烦躁不安、口唇发绀等。叩诊肺部有浊音,昕诊两肺散在较多的中、细湿啰音。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RSV致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儿因素及病毒型别有关,前者包括早产儿、≤3个月的小婴儿及伴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等潜在性疾病的患儿,均属高危儿。 3.上呼吸道感染 多见于年长儿童和成人。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咽部不适及轻咳,重者有发热、头痛、咽痛、乏力、冒纳减退。体检可见咽部充血。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呕吐和腹泻等。 RSV感染的转归与患儿年龄和是否有基础疾病相关。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炎和肺发育不全、慢性肺部疾患、免疫缺陷、近期器官移植或化疗者预后不良。RSV感染大流行期间,病死者主要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 2.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采鼻咽部分泌物行病毒分离,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技术复杂,不适于快速诊断,临床很少应用。 (2)免疫电镜技术:用于检测呼吸道脱落细胞的RSV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方法也较简单。 (3)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标记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中病毒特异性抗原,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所用标本常为呼吸道脱落细胞。 (4)放射免疫技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中的病毒特异性抗原,敏感性高。 (5)酶免疫技术:常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技术检测标本中病毒特异抗原,方法简便、快速,实用性好。 3、血清学检查 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抗体艘价4倍以上增长者有确诊价值。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型抗体,阳性出现早,有早期诊断价值,但某些影响因素干扰试验结果。 4.x线检查 RSV肺炎患儿x线胸片可见双肺点片状阴影,约1/3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征象。RSV毛细支气管炎时可见全肺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肺气肿征象,并有肺纹理增粗和支气管周围炎改变,也可出现小点片影。 【诊断和鉴别诊断】 RSV感染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年龄、发病季节。基础疾病、临床以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为主要表现等特点。以及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鼻咽部分泌物脱落细胞免疫荧光试验的早期诊断实用价值较大。RSV感染应注意和如下疾病鉴别: 1.副流感病毒感染 RSV感染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均与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相似.须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加以鉴别。 2.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可表现为咽峡炎、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易与RSV感染相混淆,鉴别珍断也主要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 3.支气管哮喘 婴儿少见,常有反复发作的喘憋而无发热,多数病人有家族史,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可迅速缓懈。 4.其他 RSV感染有时尚须和异物吸入气管、百开咳、粟粒性肺结核呈发作性哮憋者进行鉴别,并发心力衰竭者还须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鉴别。
疾病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概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隔离患儿,保护易感儿,流行期减少聚集及接触。呼吸道排出物应严格消毒。宜注意保持空气湿度,利巴韦林通过抑制RSV-mRNA阻止病毒复制。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代谢紊乱,及时纠正心衰。需要住院治疗以监护呼吸功能。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详细治疗: 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采取这些综合疗法,一般可获得满意疗效。 1.抗病毒治疗 (1)丙种球蛋白:内含RSV中和性抗体。临床应用可使排病毒时间明显缩短,血氧含量明显提高。用法为丙种球蛋白0.2g/kg,肌注;或丙种球蛋白滴鼻和雾化吸入,疗教迅速。 (2)利巴韦林(ribavirin):作用于病毒RNA,抑制病毒复制。雾化吸入疗法优于其他途径给药。危重病儿经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后可显著改善症状。 (3)干扰素:抑制病毒mRNA,阻止病变发展。可采用干扰素滴鼻,每次160IU,每日5次。共3日,能显著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重症病例可用干扰素50万一100万Iu,肌注,每日1次,疗程3—5日,也可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提高呼吸道药物浓度,使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从而控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2.对症支持疗法 (1)氧疗:对毛细支气管炎而言.氧气疗法是很必要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引起缺氧主要是由于通气/灌注异常,吸入低浓度氧有效。可用30%~40%的氧疗纠正缺氧。以面罩吸氧兼有湿化功能者最佳。部分患儿需机械通气治疗。 (2)呼吸道护理:如采用病室定时酒水、湿布拖地等方法保持室内适当湿度和温度,超声雾化吸人,给予祛痰药促进排痰,适当补充液体,纠正脱水有利于喘憋症状缓解。 (3)支气管扩张剂:对此疗法有争议。因病儿的呼吸道阻塞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非主要原因。多数研究认为β-肾上腺素能药物对肺功能的改善无益,少数病儿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药可改善喘憋。 (4)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并不肯定。 (5)镇静剂:对喘憋严重和烦躁不安的病儿,可酌用氯丙嗪、异丙嗪或水合氯醛,以达到镇静目的。 3.支持治疗 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代谢紊乱,及时纠正心衰,严重呼衰者气管插管辅助呼吸。静脉用人体免疫球蛋白对高危儿、重症感染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年长儿和成人可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平均于症状出现9天以后康复。然而,幼小的或是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病程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需要住院治疗以监护呼吸功能。
预防预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因概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由RSV感染引起的。人为RSV的自然宿主,传染源为患者及排病毒者,RSV致哮喘的发病机制,与感染造成上皮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及气道的神经调控失调有关。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详细解析: 【病原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系于1956年被发现。当时从14只患感冒的黑猩猩中分离到l株新病毒,称为“黑猩猩感冒因子(chimpanxee coryza agenl,CCA)。以后从患喉,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病儿咽拭子中分离出2株与CCA相似的病毒。1961年从患呼吸道疾病的小儿血清中检测出CCA特异性抗体。因发现能引起细胞融合,遂将该病毒定名为RSV。 RSV分类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病毒颗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测直径为90~120nm,负染色测直径为120—300nn。电镜下观察病毒呈多形性。有球状和丝状2种类型,直径范围为80~500nm。RSV有包膜,其穗状包膜使病毒颗粒外表呈刺突状。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观察到RSV特异抗原仅在受感染细胞的胞浆内表达。感染组织超薄片电镜观察可见RSV以球状或丝状颗粒从细胞膜上萌出及成熟。 RSV中等大小。有包膜,基因组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全长为15 225个核苷酸,其编码产物至少有lO种病毒蛋白,包括7种结构蛋白(G、F、M、M2、P、L、N)和3种非结构蛋白(NSI、NS2、SH)。G蛋白属于Ⅱ型糖蛋白,含有299个氨基酸,相对Mr为90000,主要作用是介导病毒附着于宿主细胞膜特异受体。F蛋白是一种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相对胁Mr为10 000,由Fl和F2通过二硫键相连而成,主要作用是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及宿主细胞膜之间相互融合,有利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向进行增殖。由于受感染宿主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特征性的合胞体,也有利于病毒在细胞间扩散及向非感染细胞蔓延。SH蛋白有助于维持病毒外壳的稳定性,可能参与编码毒力因子。M蛋白即基质蛋白,相对胁为26 000。 M蛋白是基质蛋白,出现在早期核中,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转录。L蛋白有2165个氨基酸,相对Mr为250000,为RNA聚合酶。P蛋白是一种磷蛋白(phosphorus protein),相对Mr为34000。P蛋白是RSV RNA依赖RNA聚合酶复合体的关键成分之一,有244个氩基酸。N蛋白即病毒核衣壳,相对Mr为42000,N蛋白的突变可以影响其与RNA的结合能力以及病毒的复制等功能。NS蛋白对宿主的IFN有抑制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 RSV表现出极小的抗原异质性,尽管这样,RSV还是分为A、B两个亚型。其主要区别在于G、F、N、P蛋白上的抗原组成不同,其中C蛋白的可变性最高,A和B亚型中的氨基酸序列只有53%的同源性;相反,两个亚型间F和P蛋白则有较高遗传及抗原同源性。 RSV对温度和酸碱度改变的耐受力差。55℃5分钟存活率10%,37%可存活1小时,4℃7日存活率仅1%。对缓慢冰冻和解冻不耐受,一30℃缓慢冰冻后解冻,可完全丧失感染力。对酸性环境敏感,最佳生存pH为7.5。RSV在污染的衣服、纸张等物品或在污染的手上存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在脂溶性溶剂如乙醚、氯仿和1%脱氧胆酸钠等去垢剂中很快被灭活。RSV用50%中性甘油置于一20-一30℃可保存6个月;在1%明胶加1%蔗糖、50%脱脂奶冻干保存,保存期长达1年以上。 【流行病学】 RS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有明显季节性特点。冬、春两季常引起暴发流行,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好发人群主要是_半箩以下的婴儿,男女之比为1.5—2:l。有人估计每年住院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40%~50%和肺炎的25%是由RSV感染所致。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婴儿能从母体获得一些RSV抗体,但维持时间不长,母体免疫保护作用不完全。自然感染RSV后所产生的抗体免疫保护时间短暂,故可反复再感染。早产儿、支气管及肺发育不良者、患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的婴幼儿,RSV感染率高达50%一70%。经济条件差和吸烟父母的子女RSV感染率明显增高。RSV也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医院内感染不仅见于婴幼儿,也可见于成人.尤其是老年人。骨髓受抑制的白血病成人患者并发RSV感染,是引起严重致死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RSV感染的流行常以A、B两型同存,并以其中一型为主。据报道北美洲RSV流行以A型为主,我国和日本近年以B型为主。不同抗原型RSV的流行大多呈区域性、局灶性,而不是全国性或洲际性。北欧国家如瑞典和芬兰RSV感染流行有明显周期性特点,每2年为一个周期。 【发病机制和病理】 RS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从病死婴儿肺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研究显示,RSV肺炎比RSV毛细支气管炎有更多的病毒特异性抗原存在,故有人认为RSV肺炎是病毒直接损害的结果。对RSV感染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各种免疫球蛋白在抗病和致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病儿初次感染RSV后,CD4+淋巴细胞亚群和CD8+淋巴细胞亚群参与和终止RSV复制过程,以CD8+淋巴细胞亚群起主导作用;呼吸道黏膜IgA能抑制RSY复制;血清IgGl和IgG3在防护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方面起一定作用。白细胞介素-4能诱导IgE的生成。患RSV毛细支气管炎时,体内产生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的Thl细胞克隆优先激活,使IL一4分泌增多,IL-4能诱导B淋巴细胞合成IgE,且通过抑制IFN一γ产生而促进IgE的生成。IgE则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故认为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其诱发喘息的机制是感染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RSV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组织的损伤,伴随有上皮细胞的脱落,使一些内皮的刺激性受体激活,乙酰胆碱释放以后,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的M3受体加上乙酰胆碱的释放可封闭M2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RSV除可直接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外,又可作为变应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一方面清除RSV,另一方面造成免疫损伤。发生喘息和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RSV感染的病理改变主要在毛细支气管和肺饱,可见毛细支气管壁丑周围组织水肿,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壁上皮细胞有特征性增生和坏死,小气道因脱落上皮细胞聚积及黏液分泌物增多而发生狭窄和梗阻,造成肺气肿。肺泡内有炎性细胞渗出,伴有肺不张和肺气肿,肺泡壁和肺间质也受炎症侵犯。肺组织胞浆内可见病毒包涵体。另外RSV毒素作用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常见并发症,少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脊髓炎、心肌炎、肝损害及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