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梅毒
什么是颌面部梅毒?
颌面部梅毒(syphilis)系由苍白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初起时即为全身性,但病程极慢,病变发展过程中可侵犯皮肤、黏膜以及人体征何组织器官而表现出各种症状,其症状可反复发作,但个别病员也可潜伏多年,甚至终身不留痕迹。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颌面部梅毒的临床表现 后天梅毒可分为一、二、三期及隐性梅毒。一、二期均属早期梅毒,多在感染后4年内出现症状,传染性强;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系在感染4年后表现;一般元传染性。隐性梅毒指感染后除血清反应阳性外,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亦可按感染后4年为界分为早期和晚期。隐性梅毒可终生不出现症状,但也有早期无症状而晚期发病者。 先天性梅毒也可分为二期:在4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4岁以后发病者为晚期。 1.后天颌面部梅毒 后天梅毒在口腔额面部的主要表现有三:依病程分别分为口唇下窟、梅毒疹和树胶样肿(梅毒瘤)。 梅毒树腔样肿除累及软组织外,还可累及颌面骨及骨膜组织。临床上以硬腭部最常见,其次为上颌切牙牙槽突、鼻中隔。间或也可见于颧骨、下颌角部。 腭部树胶样肿常位于腭中线(有时原发于鼻中隔),呈结节型或弥散状。可造成腭骨穿孔,发生口腔与鼻腔交通。腭部树胶样肿波及鼻中隔、鼻骨、上颔骨时,可在颜面部表现为鼻粱塌陷的鞍状鼻;若鼻骨、鼻软骨、软组织全部破坏则呈现全鼻缺损的洞穿畸形。树胶样肿如波及颧骨t可在眶外下部出现瘘孔,最终也形成内陷畸形。 2.先天颌面部梅毒 早期先天胎传梅毒多在出生后第3周到3个月。婴儿常为早产儿,表现营养障碍,貌似老人。鼻黏膜受累,致鼻腔变窄,呼吸不畅,有带血的脓性黏液分泌。口腔黏膜可发生与后天梅毒相似的黏膜斑。口周斑丘疹互相融合而表现弥漫性浸润、增厚;表面光精脱皮,呈棕红色,皮肤失去弹性,在口角及唇缘辐射出深的较裂,愈合以后形成辐射状浅瘢痕。 晚期颌面部梅毒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除有早期先天梅毒的遣留特征外,一般与后天三期梅毒相似。可发生结节型梅毒疹及树胶样舯,从而导致软、硬腭穿孔,鼻中隔穿孔及鞍状鼻。 颌面部梅毒的另一特征性表现是牙的发育异常:哈钦森牙和桑棋状磨牙。 此外,因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出现的角膜混浊;损害第8对脑神经的神经性耳聋;以及哈钦森牙,被称为先天性梅毒的哈钦森三征。
疾病检查:
颌面部梅毒的诊断对策 颌面部梅毒的诊断需审慎,应根据详细而正确的病史、临床发现、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综合分析判断,损害性质不能确定时可行组织病理检查。近年来,用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作为最后诊断的依据。
疾病治疗:
颌面部梅毒的治疗 颌面部梅毒损害无论胎传或后天受染,均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应行全身性治疗。驱梅治疗药首选青霉素G及砷铋剂联合疗法。必须在全身及局部的梅毒病变基本控制以后,才可能考虑病变遗留组织缺损和畸形的修复及矫正术。
预防预后:
颌面部梅毒的染途径 梅毒从感染途径可分为后天梅毒和先天(胎传)梅毒。后天梅毒绝大多数通过性行为感染,极少数患者可通过接吻、共同饮食器皿、烟斗、玩具、喂奶时传播;亦有因输带菌血而感染者。先天梅毒为母体内梅毒螺旋体借母血侵犯胎盘绒毛后,沿脐带静脉周围淋巴间隙或血流侵人胎儿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