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什么是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SRUS)是一种少见的,但非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由于一些病人直肠内有多个溃疡,或无明显溃疡而有息肉样病变或局限性炎症,故得名。1870年Cruveilhier在慢性便秘中发现。由于病因及临床表现多样,过去名称繁杂,如深部囊性结肠炎、直肠良性溃疡、隐性直肠脱垂、错钩性息肉、会阴下降综合征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色鲜红、量少,偶有大量便血。常有黏液便,肛门疼痛,排出黏液便后可缓解。用力排便时肛管阻塞感,便频排不净,须用手指插入肛门协助排便,几乎每例均有过度用力排便史。会阴部、骶部及左髂窝等处偶有疼痛,尚有里急后重。 2.溃疡常见于完全性直肠脱垂的顶端,会阴下降综合征的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处,脱出痔的顶端,偶见于回肠造口或结肠造口的顶端。
疾病检查: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诊断检查: 一、辅助检查 1直肠指诊 肛管直肠交接处可触及增厚而活动的黏膜,有压痛,有时硬变区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有时硬变区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易误为息肉或癌。因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症状,常误诊为直肠癌而施行根治性手术。偶可在直肠下端触到环状狭窄。 2结肠镜检查 溃疡常位于①完全性直肠脱垂的顶端;②会阴下降综合征的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处;③脱垂痔的顶端。多数为孤立性单发性溃疡或糜烂性病变,少数溃疡也可多发。溃疡的大小自火柴头大小至数厘米,多数直径在2cm左右,外形上,1/3为直线形,1/3为圆形或卵圆形。单个溃疡多较浅表,边界清楚,基底覆有灰白色坏死物,溃疡周围黏膜呈轻度炎症,可呈结节状。直肠腔中有黏液及血液,黏膜充血及水肿。 3钡灌肠检查 可显示溃疡、息肉、狭窄和结节等直肠壁的慢性病变。 4盆底肌电图检查 本病患者盆底肌电图表现多数异常。表现为排便时肛管括约肌不能放松。 5肛管内超声检查 肛管内括约肌直径和截面积可比正常人显著增加,肛管外括约肌有相似改变;外、内括约肌厚度之比明显下降。对于以排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肛管括约肌肥厚有助于SRUS的诊断。 5排粪造影 可显示内脱垂溃疡位置及大小。 6肌电图 显示盆底肌反常电活动。 7病理活检 黏膜层呈轻重不一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一般炎症症状较轻,显示为散在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较特异的病变是黏膜表面糜烂或深浅不一的溃疡形成,但溃疡局限于黏膜固有层较表浅,溃疡或糜烂表面有炎症渗出,可形成伪膜样结构,较早期病变是黏膜肌层增厚,腺体之间结缔组织纤维及平滑肌增生,增生细胞极向与表面垂直;较晚期病变有明显表浅性坏死及溃疡形成,溃疡底有肉芽组织形成,腺体之间有明显纤维及平滑肌增生,黏膜层明显不规则肥厚,增生肥厚的黏膜肌层与固有膜内增生间质连为一体,黏膜下层也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较早期病变,腺体无明显变化,稍后期病变可见腺隐窝上皮杯状细胞减少,腺上皮增生,核稍大,结构稍不规则;较严重、较晚期病变则可见增生腺体大小形状不一,且有轻度极向紊乱,少数腺体可移入黏膜肌层内或黏膜下层增生的间质内。从病理切片图像看易误诊为癌。肉眼或内镜下所见息肉或结节状病变主要由增生间质组成,故触之较硬,这是易疑为癌的原因。黏膜下层血管常有管壁增厚及透明变性。 鉴别诊断: 1活检 可与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绒毛状腺瘤相鉴别。 2组织学鉴别 (1)虽然腺上皮有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核增大,腺体不规则及“浸入”黏膜下层现象,但腺上皮无复层,核大小及结构一致无明显异型性,上皮细胞极向较规则。 (2)浸入黏膜下层的腺体周围无明显瘢痕性癌性增生,增生间质为纤维平滑肌组织,前者无平滑肌增生。 (3)黏膜肌层无明显浸润破坏现象。 (4)黏膜下层血管壁增厚、透明变性、无腺体浸润现象。此种综合征增生的上皮可否恶变,文献上尚无报道,但按慢性炎症增生的上皮都可恶变的一般规律,该综合征病变内增生的上皮似乎也可恶变。此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如果增生的上皮异型性非常明显,具有癌的上皮及间质的特征时要注意除外癌变。 (5)少数病例移入黏膜下层的腺体有囊性扩张甚至有黏液潴留,也有人认为这种囊性腺体不是腺体真正增生浸润形成的,而是较深在溃疡继发脓肿形成,即由于脓肿吸收后上皮再生下陷修复形成的。因此,当黏膜下有明显腺体囊性扩张,甚至黏液池形成时,要与深在性囊性直肠炎鉴别,后者常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而且病变累及范围较大,故有人称此综合征中有黏膜下囊性腺体形成者为局限性深在性囊性结肠炎(localized colitis cystica profunda)。
疾病治疗: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养成正常排便习惯。手术治疗。中医疗法。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大多采用辨证分型、专方专用、单方验方。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养成正常排便习惯,不要过度用力排便。高纤维饮食、蔬菜和水果、容积性泻药有效。 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SURS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通常保守治疗有效,症状顽固或恶化的病例才需手术治疗,故对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有明确排便困难病史,如手指入肛协助排便。②用力排时推示指动作>3cm。③出现大出血症状,并排除引起大出血的其他病因。4排粪造影确实有直肠黏膜内脱垂。具备上述4点方可手术。 (2)手术方式:目前文献报道手术方式较多,主要有直肠黏膜局部切除术、Delorme术、经腹直肠固定术等。由于本病发病率低、手术例数少、病因复杂,因此文献报报道的手术效果不尽相同,有些文献相差甚远。 (3)手术疗效:目前治疗SURS的手术方法较多,但最佳手术方式尚不明确。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决定手术措施。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中医疗法: 一、辨证论治 (一)辨证纲目 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特点,除对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外,还必须进行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同时对较具特征的病理活检纳入辨证分型的项目中。 1 湿热内蕴型 脓血便、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肠黏膜出血糜烂及出血明显,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气滞血瘀型 腹痛泻下脓血,血紫暗或黑便,有息肉,肠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舌质暗边有瘀紫,脉沉涩。 3肝郁脾虚型 腹痛腹泻,泻后痛减,镜下单个或多个溃疡,与情志有关,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4阴血亏虚型 便秘或粪便带血,排便困难,失眠盗汗,心中烦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审因论治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大多采用辨证分型、专方专用、单方验方,但治疗原则不外乎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散瘀、理气通络、泻肝补脾、调理气机、滋阴养血、清热化湿等。投药方法,有内服法、栓剂、灌肠、针灸法等。可达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湿热内蕴型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肉桂。 方解:方中白芍善于调和气血,“止下痢腹痛后重”,故重用为主药;黄连、黄芩、大黄清热解毒,同为辅药;当归、肉桂和营行血,“行血则便脓自愈”;木香、槟榔导滞调气,“调气则后重自除”,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方中白芍与甘草同用,能缓急止痛,大黄与木香、槟榔同用,能增强去积导滞之效,且大黄得肉桂,行血之力更著,肉桂得大黄,则无助火之忌。 加减:若纯下脓血便加白头翁、秦皮;若有外感证加葛根;若有食滞者加枳实、山楂等。 2气滞血瘀型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隔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五灵脂散瘀止痛;乌药、香附、枳壳理气止痛。 加减:可根据病情酌加蔻仁、滑石、厚朴、木通等以清热化湿。 3肝郁脾虚型 治法: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解: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陈皮和中化湿;防风升清止泻,助芍、术以舒肝脾。四药相配,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则痛泻可止。 加减:下利完谷不化,洞泻无度,四肢不温,宜加附子、干姜以温肾暖脾。 4阴血亏虚型 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方药:驻车丸。阿胶、当归、黄连、炮姜。 方解:方中阿胶养阴补血;当归和血,用炮姜引之入阴而复其阴血,以黄连之阴而祛其阳陷之邪,而黄连之苦,得炮姜之辛,一开一降,邪自不留,阴之可复。 加减:烦躁不宁甚者可加百合;失眠者可加远志、酸枣仁等。 二、中成药 1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剂芥、白术、桅子。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用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用法:每次1代(9g),每日3次,温水冲服。 2补脾益肠丸 组成:黄芪、党参、砂仁、白芍、白术、肉桂、元胡、干姜、防风、木香、补骨脂、赤石脂、当归、荔枝核、炙甘草。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 用法:每次3量杯(6g)每日3次,口服。 三、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大肠腧、天枢等。 2栓剂 清肠栓。 3中药保留灌肠 (1)三黄汤加减 黄芩10g,黄柏10g,黄连10g,栀子5g,五倍子10g,明矾10g。 (2)败酱草合剂 败酱草30g,白矾10g,黄芩10g,白及15g。用法:每煎浓缩取50ml用注肛器推入灌肠,1日1次或1日2次,早晚均可。灌肠前药液加温至38~40℃,推注缓慢,手法轻柔。推入药液后令病人卧床休息1~2小时,以保留时间长为宜。
预防预后: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病因概要: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分为5大方面:缺血,腹压升高把直肠黏膜推压到耻骨直肠肌上;外伤;摒便和便秘,SRUS患者多数有摒便和便秘习惯;直肠支持无力,孤立性溃疡亦可见于直肠上段。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详细解析: 溃疡的形成可能与缺血、外伤、肠道炎症、血管异常、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1缺血 腹压升高把直肠黏膜推压到耻骨直肠肌上,或脱垂黏膜嵌顿于肛管上方,受外括约肌强力收缩的压迫引起直接损伤和缺血,导致溃疡。另外,严重直肠脱垂时,黏膜下血管被牵拉破裂,固有层纤维化及肌纤维充填使黏膜下毛细血管闭塞,均可引起血供障碍而导致溃疡。据Kang等研究发现,不伴脱垂和伴内脱垂的SRUS最大肛管静息压和摒便压都明显高于完全直肠脱垂患者,而伴外脱垂的SRUS与完全直肠脱垂情况相似。伴外脱垂的SRUS与无SRUS的完全直肠脱垂有共同特征,提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如直肠支持组织软弱和盆底去神经。不伴脱垂的SRUS有不同的特点,可能反映了动力学和神经敏感性改变。 2外伤 手指或器械插入直肠可损伤黏膜,这些行为多为自发性。如用手指插入直肠协助排便、性生活、经直肠按摩前列腺等。 3摒便和便秘 SRUS患者多数有摒便(28%~79%)和便秘(35%~68%)习惯。长期摒便或便秘可导致直肠内压增高和盆底功能紊乱,引起SRUS。 4直肠支持无力 孤立性溃疡亦可见于直肠上段,可能是直肠支持组织,特别是侧韧带软弱,或盆底神经损伤,使上段直肠下降,嵌顿于肛管上方,造成损伤。 5其他 (1)与直肠脱垂的关系:目前国内外作者认为SURS、直肠内脱垂、直肠脱垂是一个排便障碍性疾病的范畴,或者是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伴有直肠外脱垂时,脱出的组织反复复位引起局部组织学改变,继发SURS。伴有直肠内脱垂时,当腹内压升高时,把直肠黏膜推压到耻骨直肠肌上;或者直肠脱垂黏膜嵌顿于肛管上方,受外括约肌强力收缩的压迫,造成直肠黏膜的直接损伤和缺血,导致溃疡发生。另外,直肠黏膜或者直肠的脱垂,黏膜下的血管被牵拉破裂,固有层纤维化,使该层毛细血管闭塞,引起直肠黏膜缺血、溃疡发生。综述国外15篇文献报道的615例,合并直肠外脱垂111例,直肠内脱垂199例,二者占50.04%。Sitzler等报道66例中,80.3%的病人合并直肠外脱垂或直肠内脱垂。上述资料说明直肠脱垂与SURS密切相关。 (2)与直肠息肉或痔核的关系:直肠息肉或痔核脱出,肛门括约肌收缩压迫直肠黏膜引起缺血,导致直肠溃疡的形成。 (3)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目前文献报道与下列疾病有关:炎症性肠病,先天性直肠黏膜错构畸形,病毒和细菌感染,缺血性肠病等。Tandon等报道了22例SURS,4例有口腔溃疡、1例结节性红斑、6例骶髂关节炎同时有放射性病史、4例人白细胞抗体B27阳性。目前SURS的确切病因仍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一个多种病因导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