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一组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两个主要传染源。本病呈世界性流行,在我国多发生于水稻收割后或河水、洪水泛滥之厉。人主要因接触动物排出的带病原体的尿或被其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钩体通过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内形成钩体败血症,轻型似感冒,重型可有肺出血、黄疸、肾衰竭或脑膜脑炎,甚至死亡。按病情经过,临床可分为早期的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无症状间歇期和继发性症状期或免疫期。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1、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痫。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2、潜伏期2~28天,7~14天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决定于病原体的型别、机体的反应性、病原体的毒力以及感染的方式和人侵的病原体数量。以急性发热而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为表现者(70%)、以脑膜炎表现者(20%)、以肝肾功能不全表现者(10%)。 二、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功能衰竭型。 1.流感伤寒型:本型较轻,于发热期后进入恢复期,无黄疸出现,流行期间大多数病人属本型。临床上表现与伤寒相似,同时伴有头痛,眼结膜充血,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更为明显,为本病突出的症状。 2.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病人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咳嗽、咯血、胸闷等呼吸道症状,肺部有阳性体征,胸部X线检查,两肺有散在性大小不等的阴影,严重者可出现大量咯血及呼吸功能障碍。 3.黄疸出血型:发热、寒战、肌肉痛为突出症状,尤以腓肠肌为甚。部分病人有腹痛,咳嗽,咯血,鼻衄,全身或局部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脑膜刺激征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数日后可有黄疸出现,持续10余天,极少数病人可出现少尿或尿闭,神志不清,肝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4.脑膜炎型:病人有剧烈头痛,伴有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怕光,肌肉痛,抬颈试验和抬腿试验阳性,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增加。 5.肾功能衰竭型:本型除发热出血症状外,以少尿、尿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 三、按有无黄疸可分为: 1、非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anicteric leptospiroSiS): ①原发性败血症期:发病急骤,发热、寒战、剧烈头痛、疲乏、嗜睡、恶心、呕吐、剧烈软弱性肌痛。较少出现循环衰竭症状,偶有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肌肉压痛明显,尤其是下肢、腰骶椎和腹部。结膜充血,畏光、眼眶痛,无水肿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表现较常见(10%),主要为躯干红斑性斑丘疹,可以是风疹样、瘀点、紫癜性或剥脱性。有时有咽炎、肺炎、关节炎、心肌炎、胆囊炎、睾丸炎; ②无症状问歇期:原发性败血症期约2~7天后,出现短时间的无症状间歇期; ③继发性症状期或免疫期:间歇期过后,又起发热,本期主要临床特点是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80%患儿有脑脊液异常,只有50%有脑膜炎症状。脑脊液异常包括:压力中度升高、单核细胞增多(500个/mm3),起初以多形核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糖正常。罕见脑炎、脑神经或外周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或瘫痪。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于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此期也可发生葡萄膜炎,可单侧或双侧,为自限性,很少致长期的视力损害。 2、黄疽型钧端螺旋体病(icteric leptospirosis.Weil's syndrome):此为严重型,占感染儿童的10%。 ① 原发性败血症期和无症状期与非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类似。 ② 继发性症状期或免疫期则以肝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暴发型病例,还出现出血倾向和心血管功能衰竭表现。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右上肝区疼痛、肝肿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转氨酶中度升高。肾脏损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有: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少尿或无尿。罕见充血性心力衰竭,90%患儿心电图检查异常。血液系统症状较少见,偶有鼻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肾上腺出血;有时有血小板减少和低凝血酶原血症。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滴学特异性抗体检查 (1)显微镜下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s,用活微生物):既往较常用.本试验于感染后第12天呈阳性、第3周达高峰,低滴度可维持数年。10%感染者阴性,原因是提供的抗原型别不全,现逐渐被特异性高敏感的检查所替代。 (2)宏观凝集试验(macroscopic agglutinationtests,用杀死的抗原):最常用,可用于筛查近期或反复感染。 2.血清型鉴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或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均用于血清型鉴定。 3.组织或体液病原体检查 银染色和荧光抗体技术法(silver impregnation and fluorescent antibody tcchniques)用于检测感染组织或体液中的钩端螺旋体。 (1)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y):暗视野检查,可查找,确定诊断。但由于此法技术要求较高,且易与污染物混淆的缺点而限制了使用。 (2)病原体培养:钩端螺旋体易在固定的培养基中生长(含兔血清,生血清白蛋白、长链脂肪酸)。在感染10天内的血液、脑脊液标本、2周~30天期间后的尿液接种于动物,可分离到病原体。但钩端螺旋体可缓慢生长.2~4个月才显示阳性,且阳性率较低,仅30%左右。 (3)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敏感、快速、特异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2.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 (1)从血液(头7天)或脑脊液(第4~10天)或尿液(10天后)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2)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1加2中的(1)和(2)、(3)任何一条。 (2)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2中的(4)或(5)或(6)任何一条。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中的(1)或(2)或(3)任何一条。 三、诊断 有接触动物史、或接触被动物尿污染的水或污泥史,急性发热、伴寒战、剧烈肌痛、结合膜充血、头痛、恶心和呕吐者要注意钩端螺旋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标本分离到钩端螺旋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另外,临床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的患者,注射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至4小时内,如出现赫斯海默反应( Herxheimer reaction),对诊断本病有参考价值。 鉴别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急性黄疸型肝炎、大叶性肺炎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脑膜炎相鉴别。
疾病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概要: 钩端螺旋体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患者应早期卧床休息,尽量不搬动患者。早期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能有救缩短发热期,加速症状的消退,并阻断脏器损害的发生。对发生深度黄疸、大量咯血或尿少、无尿的危重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钩端螺旋体病的详细治疗: 预防: 由于全国疫情分布广泛,钩体病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控制本病的流行。对流行严重的省区进行流行病学监测,降低发病率,同时贯彻“三早一就”的原则降低病死率,保护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各种类型的疫源地,减少鼠类栖息场所,每年定期和突击性灭鼠保粮和灭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兴修水利防治洪涝灾害: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流行区,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在水患严重的地区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是控制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3.健康教育:在钩体病流行的疫区大力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圈养猪、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对基层医疗单位和卫生防疫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并配备一定的实验室诊断设备和相关试剂。在流行季节前进行钩体病监测工作,对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抗洪抢险的人员以及危险职业的人员中普及钩体病有关常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4.免疫接种:菌苗接种后大约需经1个月左右,体内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所以菌苗接种应在钩体病流行期之前进行,通常在每年4~5月份进行。 5.预防服药:在已经发生钩体病流行的人群中接种菌苗,来不及产生保护性抗体,预防接种效果较差,这时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方法控制钩体病的流行。口服强力霉素200mg,1周内分2服用,或1次服用。 6.病人、接触者及环境的管理: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报告防疫部门,以便采取防制措施。如避免接触钩体疫水、预防服药、灭鼠、圈猪、水源消毒和对疫水设置警示牌。 7.流行期措施:在钩体病发生流行的疫点,要对病人和受钩体污染的环境进行管理。对病人及时治疗,在疫点对传染源进行带菌率调查,如猪带菌率、鼠密度和鼠带菌率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或消灭传染源的措施。对流行的菌型进行鉴定,以便于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应强调“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低病死率为目的。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早期卧床休息,尽量不搬动患者。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宜,应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的尿液应进行消毒处理。 (二)病原治疗 早期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能有救缩短发热期,加速症状的消退,并阻断脏器损害的发生。 1.青霉素 为首选的有效药物。首次剂量不超过40万u为宜,以后每日80万-160万U,分2~4次肌注,体温下降后酌情减量,疗程约3~5 日。对病情严重的患者,青霉素的剂量可适当偏大,疗程也可适当延长,但应同时配合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2.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氩苄西林、阿莫西林、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这些药均有很好的疗效。 赫氏反应是青霉素治疗后的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治疗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表现为原有的症状加重,一般持续30-60分钟,可诱发肺弥漫出血。当首剂青霉素剂量过大时,容易发生赫氏反应,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首剂剂量不宜超量和分次给药。当发生赫氏反应时应尽快使用镇静剂和氢化可的松。 (三)重症患者的处理 对发生深度黄疸、大量咯血或尿少、无尿的危重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1.肺大出血型的治疗 (1)镇静:应用药物保持患者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搬动。可选用苯巴比妥钠100mg或异丙嗪及氯丙嗪各25~50mg作肌内注射,必要时可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以迅速达到镇静效果。 (2)解毒:可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于5%~10%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中静脉滴注,必要时氢化可的松的剂量可以加大到每日400~1000mg,病情好转后可迅速减量或停用。 (3)强心:对心率增快、有心肌损害者可用强心剂进行治疗,如毒毛花苷K 0.25mg或毛花苷丙0.4mg加于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作缓悭静脉注射,必要时在4~6小时后再使用半量。 (4)止血:对肺出血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室息。止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U,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滴注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及胸闷症状应立即停药。亦可用6一氨基己酸4g作静脉注射及静脉滴注,每日3~4次。维生素K110mg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每日2~3次。 2.黄疸出血型的治疗 此型患者以肝细胞受损害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出血及肾功能障碍。 (1)解毒:对确大出血先兆症状或肾功能不全者,可用氢化可的松作静脉滴注,以减轻中毒症状,方法同前。 (2)止血:可用维生素K1 10~20mg静滴,6-氨基已酸2~4g作静脉注射,维生素c每日3~5g静脉滴注,多次少量输注新鲜血及血浆。 (3)护肝治疗: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易消化饮食,摄入量不足者可由静脉内给予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并补充维生素B、C、K等,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 (4)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应保持患者出人水量平衡,注意观察每日尿排出量。对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患者,应以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补充能量.避免口服摄入蛋白质类含氮物质,以防加重肾脏负担。对尿量减少者,可适当选用山梨醇、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精酐等作静脉滴注,以利排尿。用碳酸氢钠液作静脉滴注以纠正酸中毒。应妥善安排每日静脉输液量及输液种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必要时可用血液透析疗法。
预防预后:
钩端螺旋体病病因概要: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是:有多种血清群(serogroup)和血清型(serovars)钩体属中分为两个种,一为问号状钩体(L.interrogans),即寄生性(致病性)钩体;另一种是双曲钩体(L.biflexa),即腐生性(非致病性)钩体。问号状钩体能在人或动物体内寄生,并可引起人或动物患钩体病。双曲钩体多营自由生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尤以水中为多,因此又称水生株或腐物寄生株。另一种钩体科中的细螺旋体属所包括的伊尼利螺旋体(Leptonema illin1)与短小螺旋体(Leptonema parva),与钩体形态相似但不致病。 钩端螺旋体病详细解析: 病因: 钩体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钩体。钩端螺旋体是需氧菌,长约6~20μm、宽约0.1μm,有12~18个螺旋,末端呈衣钩样弯曲,呈活跃的旋转式运动,有较强的穿透力。其由菌体、轴丝及外膜组成。在暗视野及银染色可见。其生长需要特殊的培养基,而且需要数周培养才呈现阳性结果。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如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1~3个月,但对寒冷、干燥及一般消毒剂非常敏感,可迅速被杀灭。有多种血清群(serogroup)和血清型(serovars)钩体属中分为两个种,一为问号状钩体(L.interrogans),即寄生性(致病性)钩体;另一种是双曲钩体(L.biflexa),即腐生性(非致病性)钩体。问号状钩体能在人或动物体内寄生,并可引起人或动物患钩体病。双曲钩体多营自由生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尤以水中为多,因此又称水生株或腐物寄生株。另一种钩体科中的细螺旋体属所包括的伊尼利螺旋体(Leptonema illin1)与短小螺旋体(Leptonema parva),与钩体形态相似但不致病。 目前,主要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对钩端螺旋体进行血清群、型鉴定,全球已经分离出23个血清群和255个血清型,中国具有18个血清群和74个血清型,其中1个血清群(曼耗群)和36个血清型(赖型等)为中国首先发现。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生)。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人兽互通病,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我国除北方少数省区外,均有本病发生和流行。 1.传染源 钩端螺旋体可感染多种野生和家养动物。鸟、鱼、爬行动物等均已分离到钩端螺旋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其次重要的有狗、猫、家畜类(猪)。我国南方以鼠、北方以猪为主要传染源。感染的动物可症状不明显或有症状。动物被感染后,可长时间经尿排出病原体。 2.传播途径 主要是由于接触带菌动物尿污染的水源或污泥而被感染,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但患本病或隐性感染后,能获得对同型钩端螺旋体较巩固的免疫力。农村中青壮年及儿童较多。主要流行于多雨温暖的夏秋季,一般6~9月。 发病机制: 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病人早期症状与感染的菌型、细菌毒力、个体免疫力水平等因素有关,临床上有许多患者表现为症状不典型或仅有轻微症状,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黏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病程持续几天至3个星期甚至更长。该病通常有两个阶段:钩体血症或发热期,然后是恢复或免疫期。未经治疗需几个月才能恢复。大部分病例经过两周后进入恢复朗,很快恢复健康,黄疸出血型患者恢复期较长,可达3个月或更久。但另有少数患者,在急性期退热后6个月内(个别可长达9个月)再次出现一些症状或器官损害表现。常见的后发症有后发热、眼后发症、变态反应性脑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