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常发生于25~35岁妇女。大部分低级别CIN可自然消退,但高级别CIN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被视为癌前病变。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检查子宫颈可光滑,或仅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或子宫颈糜烂样表现,未见明显病灶。
疾病检查:
"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是CIN及早期子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也是诊断的必需步骤,相对于高危HPV检测,细胞学检查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可选用巴氏涂片法或液基细胞涂片法(详见第三十八章第三节“生殖道脱落细胞学检查”)。筛查应在性生活开始3年后开始,或21岁以后开始,并定期复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报告形式主要有巴氏5级分类法和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系统。巴氏分类法简单,但其各级之间的区别无严格客观标准,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组织学病变程度。推荐使用TBS分类系统,该系统较好地结合了细胞学、组织学与临床处理方案。2.高危型HPV DNA检测 相对于细胞学检查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可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于子宫颈癌筛查。也可用于细胞学检查异常的分流,当细胞学为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时进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阴性者12个月后行细胞学检查。也可作为子宫颈癌初筛的方法。但由于年轻妇女的HPV感染率较高,且大多为一过性感染,推荐用于30岁以后的女性,在子宫颈癌高发或开展细胞学检查有困难的地区也可在25岁以后开始使用,阴性者常规随访,阳性者再行细胞学等检查进行分流(详见第三十八章第四节“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检测”)。3.阴道镜检查 若细胞学检查为ASCUS并高危HPV DNA检测阳性,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者,应作阴道镜检查。4.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是确诊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最可靠方法。任何肉眼可见病灶,均应作单点或多点活检。若无明显病变,可选择在子宫颈转化区3、6、9、12点处活检,或在碘试验(又称为Schiller试验)不染色区或涂抹醋酸后的醋酸白上皮区取材,或在阴道镜下取材以提高确诊率。若需要了解子宫颈管的病变情况,应行子宫颈管内膜刮取术。"
疾病治疗:
"1.CINⅠ 约60% CINⅠ会自然消退,若细胞学检查为LSIL及以下,可仅观察随访。若在随访过程中病变发展或持续存在2年,宜进行治疗。若细胞学检查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应予治疗,阴道镜检查满意者可采用冷冻和激光治疗等,阴道镜检查不满意或ECC阳性者,推荐子宫颈锥切术。2.CINⅡ和CINⅢ 约20%CINⅡ会发展为CINⅢ,5%发展为浸润癌。故所有的CINⅡ和CINⅢ均需要治疗。阴道镜检查满意的CINⅡ可用物理治疗或子宫颈锥切术;阴道镜检查不满意的CINⅡ和所有CINⅢ通常采用子宫颈锥切术,包括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和冷刀锥切术。经子宫颈锥切确诊、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合并有其他手术指征的妇科良性疾病的CINⅢ也可行全子宫切除术。"
预防预后: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IN和子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多个性伴侣、吸烟、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传播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和免疫抑制等因素相关。1.HPV感染 目前已知HPV共有120多个型别,30余种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其中10余种与CIN和子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已在接近90%的CIN和99%以上的子宫颈癌组织发现有高危型HPV感染,其中约70%与HPV16和18型相关。高危型HPV产生病毒癌蛋白,其中E6和E7分别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抑癌基因P53和Rb使之失活或降解,继而通过一系列分子事件导致癌变(详见第三十八章第四节“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检测”)。2.性行为及分娩次数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与子宫颈癌发生有关。青春期子宫颈发育尚未成熟,对致癌物较敏感。分娩次数增多,子宫颈创伤几率也增加,分娩及妊娠内分泌及营养也有改变,患子宫颈癌的危险增加。孕妇免疫力较低,HPV DNA检出率很高。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子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性接触的妇女,也易患子宫颈癌。3.其他 吸烟可增加感染HPV效应,屏障避孕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子宫颈上皮由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子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1)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由深至浅可分为基底带、中间带及浅表带3个带。基底带由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组成。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基底细胞为储备细胞,无明显细胞增殖表现,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以增生,也可以增生成为不典型鳞状细胞或分化为成熟鳞状细胞。旁基底细胞为增生活跃的细胞,偶见核分裂象。中间带与浅表带为完全不增生的分化细胞,细胞渐趋死亡、脱落。(2)子宫颈管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为分化良好细胞,而柱状上皮下细胞为储备细胞,具有分化或增殖能力,通常在病理切片中见不到。柱状上皮下储备细胞的起源,有两种不同观点:①直接来源于柱状细胞。细胞培养和细胞种植实验结果显示,人柱状细胞可以双向分化,即分化为CK7和CK18阳性分泌黏液的柱状细胞和分化为CK13阳性的储备细胞;②来源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3)转化区(transformation zone):也称为移行带,因其位于子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又称为鳞–柱状交接部或鳞–柱交接。鳞–柱状交接部又分为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鳞–柱状交接部。 胎儿期,来源于泌尿生殖窦的鳞状上皮向头侧生长,至子宫颈外口与子宫颈管柱状上皮相邻,形成原始鳞–柱状交接部。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颈发育增大,子宫颈管黏膜组织向尾侧移动,即子宫颈管柱状上皮及其下的间质成分到达子宫颈阴道部,使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外移。原始鳞–柱状交接的内侧,由于覆盖的子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 ectopy)。由于肉眼观似糜烂,过去称为”宫颈糜烂”,实际上并非真性糜烂;此后,在阴道酸性环境或致病菌作用下,外移的柱状上皮由原始鳞–柱状交接部的内侧向子宫颈口方向逐渐被鳞状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鳞–柱状交接部,即生理鳞–柱状交接部。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鳞–柱状交接部之间的区域,称为转化区。在转化区形成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子宫颈腺管口或伸人腺管,将腺管口堵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形成瘢痕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或堵塞,腺体分泌物潴留于腺管内形成囊肿,称为子宫颈腺囊肿(Naboth cyst)。子宫颈腺囊肿可作为辨认转化区的一个标志。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颈萎缩,原始鳞–柱状交接部退回至子宫颈管内。转化区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的机制有:①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暴露于子宫颈阴道部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影响,柱状上皮下未分化储备细胞(reserve cell)开始增殖,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继之柱状上皮脱落,被复层鳞状细胞所替代。化生的鳞状上皮偶可分化为成熟的角化细胞,但一般均为大小形态一致、形圆而核大的未成熟鳞状细胞,无明显表层、中层、底层3层之分,也无核深染、异型或异常分裂象。化生的鳞状上皮既不同于子宫颈阴道部的正常鳞状上皮,镜检时见到两者间的分界线;又不同于不典型增生,因而不应混淆。子宫颈管腺上皮也可鳞化而形成鳞化腺体。②鳞状上皮化(squamous epithelization):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底膜之间,直至柱状上皮完全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替代。转化区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对致癌物的刺激相对不敏感,但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却代谢活跃,在人乳头瘤病毒等的刺激下,发生细胞异常增生、分化不良、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常、有丝分裂增加,最后形成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