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
别名:肛门周围脓肿|坐骨肛管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什么是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手术切开后形成肛瘘。由于老年人敏感性降低,因此脓肿的感染局部和全身症状往往隐匿、不典型,常可被误诊。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肛周脓肿的临床表现: 根据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发生的部位和深浅不同,症状亦异。主要症状为肛门剧烈疼痛。甚则痛不欲生,局部红肿明显,疼痛剧烈。位置深者,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较重,局部症状轻;位置浅者,局部掀红,肿痛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中毒症状。 (一)肛周脓肿 主要是疼痛,最初为胀痛,化脓时跳痛,排便时疼痛加重,脓肿在肛门前方可发生尿潴留,脓肿在肛门后方出现尾骶部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轻,局部肿胀,发红、压痛、有波动感。 (二)坐骨肛门窝脓肿 也比较常见,因为该间隙是位于肛提肌下的较大间隙,故脓肿较大。全身症状较明显,早期局部疼痛,可伴有排尿困难,里急后重;随病情发展,肛周皮肤发红,触痛明显。直肠指检发现肛管内局部隆起,明显触痛,如已化脓则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窝脓肿 较少见,但很重要。腺脓肿向上穿破直肠纵肌进入肛提肌上骨盆直肠间隙形成脓肿。此处位置深,空间较大,因此全身感染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症状更明显而局部症状小明显。 (四)直肠后脓肿 脓肿位置高而深。症状与骨盆直肠窝脓肿相似。患者有直肠下坠感。体检时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显著深压痛。直肠指诊直肠后壁有降起、压痛和波动感。 (五)直肠黏膜下脓舯 患者有周身不适、疲倦、发热。局部以直肠刺激症状为主,有里急后重、下坠、便次多或便意感等。
疾病检查:
肛周脓肿的诊断: 根据病人典型临床表现,穿刺抽出脓液,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肛周毛囊炎、疖肿、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骶骨前畸胎瘤、肛门旁粉瘤、平滑肌瘤、血栓外痔、梅毒性脓肿等相鉴别。
疾病治疗:
肛周脓肿的治疗概要: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可联合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排便时疼痛。早期切开引流是控制感染及减少肛瘘形成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因脓肿的部位不同而异。对于高位脓肿可行切开挂线术。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①抗生素治疗:可联合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2~3种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②发病初期局部热敷、理疗或温水坐浴。③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排便时疼痛。 (二)手术治疗 早期切开引流是控制感染及减少肛瘘形成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因脓肿的部位不同而异。肛门周围脓肿在局麻下就可进行,在波动最明显的部位作“十”字型切13,剪去周围皮肤使切口呈椭圆形,无须填塞以保证引流通畅。坐骨肛管窝脓肿,要在腰麻或骶管麻醉下进行,在压痛明显处用粗针头先作穿刺,抽出脓液后,在该处作一平行于肛缘的弧形切口,切口要够长,可用手指探查脓腔。切口应距离肛缘3-5cm,以免损伤括约肌。应置管或放置油纱布条引流。骨盆直肠窝脓肿要在腰麻或全麻下进行,切开部位因脓肿来源不同而不同: ①源于括约肌间的脓肿,应在肛门镜下行相应部位直肠壁切开引流。切缘用肠线缝扎止血;若经坐骨直肠窝引流,日后易出现肛管括约肌外瘘。 ②源于坐骨直肠窝脓肿,引流方式与坐骨直肠窝脓肿相同,若经直肠壁切开引流,易导致难以治疗的肛管括约肌上瘘。其他部位的脓肿,若位置较低,在肛周皮肤上直接切开引流;若位置较高。则应在肛门镜下切开直肠壁引流。 对于高位脓肿可行切开挂线术。
预防预后:
肛周脓肿的病因和病理: 因部位不同,病因各异,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解剖学因素 肛窦易潴留粪便残渣。具有适宜的温度、湿度,为病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以肛腺经肛导管通人肛窦,病菌可沿导管的肛腺深入到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之间,形成肌间感染,导致脓肿形成。 (二)损伤 局部损伤是直肠肛管周围感染的常见原因,损伤的种类较多,甚至粗暴的检查,干硬的粪块通过肛管时的擦伤,使黏膜和皮肤失去屏障作用,成为病菌入侵的途径。 (三)化学性因素 用药物注射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如各种类型的枯痔液和硬化液等,如果消毒不严,或操作时污染,都可引起局部感染。 (四)结核杆菌的感染 多继发于机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性疾病,例如肺结核、肠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