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
什么是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种类繁多,发病率在新生儿中为1/1500~1/5000,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病的首位。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据甘伟国统计,1959-1981年520例该病中,男女之比为1:1.7.这些畸形有40%~50%同时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食管及十二指肠闭锁、输尿管、肾脏、盆底神经、骶骨及脑脊膜膨出症等。这些多发性先天畸形,不但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而且影响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效果。即使是单纯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近年来手术方式虽有较大改进,挽救了不少患儿的生命,但术后并发症仍然很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的分类: 国内外分类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1970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小儿外科会议,一致同意santulli等人提出的国际分类法,即分为高位,中间位和低位三类和27种亚型,该分类法比较合理,但因分型太复杂,不易为临床医师所记住,1984年世界小儿外科医师会议又制定了,Wingspread新分类法,在高、中间、低位分类中减少分型,便于记忆。中间低位有直肠前庭瘘、直肠阴道瘘、肛门闭锁、肛管皮肤瘘、肛管狭窄等。通常将肛门皮肤瘘、外阴前肛门、会阴部肛门、肛门外阴瘘、肛门前庭瘘通称为肛门会阴瘘。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根据国际分类法Stephens等分析300例,其中高位占41.8%、中位占9.8%、低位占47.4%,其他占1%; Santulli报道1166病例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男性72%合并瘘管,女性90%合并瘘管。
疾病治疗: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的治疗: 治疗目的有3,即解除肠梗阻,重建肛门直肠功能和切除瘘管。首先应抢救生命使粪便排出,解除梗阻。高位畸形先做造口术,待1周岁后足以支持大手术时,再做成形术;低位畸形,如瘘口在阴道下部或会阴部,可先扩张瘘管,解除梗阻,以后择时手术。
预防预后: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病因概要: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历史,中医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早有记载,分属于肛门皮包、肛门内会合和无谷道范围;病因,齿状线是肛直肠膜残留的痕迹;有时此膜未破或尿囊后肠与外胚一穴肛还未连接,则成肛门闭锁。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详细解析: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的历史: 中医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早有记载,分属于肛门皮包、肛门内会合和无谷道范围。如明·徐春甫(1556)《古今医统·小儿初生总论》说:“小儿初生无谷道,俞旬日必不可救。至腹胀不食乳,则成内伤,虽通谷道似不胜其治矣。必须早用刀刺之,要对肠孔亲切开通之,后用绵帛如榆钱大,卷如指,以香油浸透插之,使其再不合缝,四旁用生肌散搽之自愈。”其后孙志宏《简明医彀》、乇肯堂(1602)《证治准绳·幼科》“肛门内合当以物透而通之”,顾世澄(1760)《疡医大全·小儿初生谷道不通》、赵濂(1883)《医门补要·肛门皮包》“初生婴儿,肛门有薄皮包裹,无孔,用剪刀剪开薄皮。”均属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记载。 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的病因: 肛门直肠是由内、外和中胚叶发育而成,在胚胎4~6周时,后肠末端扩大成内胚叶一穴肛,一穴肛又分两部,前部是尿囊,以后生成尿生殖器官,后部是尿囊后肠演变为直肠。尿囊后肠由内向下向外生长,外胚叶一穴肛或叫原肛,由外向上向内生长,形成肛门和肛管。一穴肛生长时其通尿囊的口逐渐封闭,尿生殖器官则与直肠分离;有时此口不闭,直肠与尿生殖器官则相通,发展为先天性瘘。胚胎第3个月时,尿囊后肠向外生长与外胚叶一穴肛相连接,中间仅隔一膜,叫肛直肠膜,以后逐渐穿通使直肠与体外相通或肛门直肠。齿状线是肛直肠膜残留的痕迹;有时此膜未破或尿囊后肠与外胚一穴肛还未连接,则成肛门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