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中医)
什么是腹泻(中医)
?
腹泻,又称为泄泻,在古典医藉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多以泄泻症情和大便性质分类而有飧泻、洞泻、溏泻、水泻、濡泻等名称。(难经)则从脏腑立论,又有胃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后世诸家或从外感病因辨证分为湿、火、气、痰、积等腹泻;或从内伤分证,如脾虚腹泻、肾虚腹泻、肝脾不和腹泻、食积腹泻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湿热腹泻:临床表现多起病较急,泻下如注,泻出黄色水便或带粘液。腥臭,腹内肠鸣作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干渴而不多饮,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腹泻:大便清稀,不甚秽臭。腹部疼痛,喜温喜按,脘腹胀满,米谷不化,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寒热头埔,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濡或缓。 食积腹泻;症见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又痛泻,粪便稠粘或粪水杂下,秽臭难闻,胸脘胀闷,痞塞不舒,嗳腐吞酸,腹满厌食,舌善垢腻,脉多弦滑。 肝郁脾虚腹泻:泻前胃部微胀痛,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两胁胀闷或窜痛,同时有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热结旁流腹泻:常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或纯青稀永,绕脐疼痛,腹部拒接或按之有形,胃脘满闷,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滑。 脾虚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泻。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或如鸭粪,腹郝隐痛,喜热喜接,食欲不振,食后作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肾虚腹泻: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腰腹部畏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急性泄泻 1,寒湿泄泻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藿香10克 白芷6克 苏叶10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制半夏12克 厚朴10克 大腹皮10克 陈皮10克 2,湿热泄泻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15克 黄芩12克 黄连8克 炙甘草6克 3,伤食泄泻 【主症】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暖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神曲15克 山楂15克 茯苓15克 制半夏10克 陈皮10克 莱菔子10克 连翘12克 (二)慢性泄泻 1,脾虚泄泻 【主症】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党参15克 山药15克 扁豆15克 白术15克 莲肉15克 茯苓15克 苡米20克 砂仁3克 橘梗3克 2,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补骨脂15克 吴茱萸15克 肉豆蔻10克 五味子10克 3,肝郁泄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白芍10克 陈皮12克 【其他治法】 1,中成药 (1)葛根芩连片:每次4片,每日2次。适用于肠道湿热证。 (2)香连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或香连片:每次4片,每日4次。适用于肠道湿热证。 (3)藿香正气丸(水):每次1袋(支),每日2~3次。适用于寒湿困脾证。 (4)保和丸:每次1九,每日3次。适用于食滞胃肠证0 2,单方验方 (1)马齿苋30克,苦参15克,水煎服。 (2)穿心莲15克,鱼腥草15克,黄柏6克,水煎服。 (3)陈艾一把,生姜一块,水煎服。 (4)神曲(炒焦成炭)研为细末,每次6~9克,每日2~3次。 3,外治法 (1)敷脐法:胡椒研末,调成饼状,敷于肚脐。或将大蒜捣烂,敷贴足心或贴脐中。 (2)灌肠法:党参20克,黄芪,甘草,苦参各15克,白及3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1次,每次50~100毫升,15次为1疗程。用于慢性泄泻。 (3)拔火罐:用口径6厘米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外拔1罐,隔1天或隔4天1次。
预防预后:
湿热腹泻与寒湿腹泻:二者同系湿邪为患,一是湿与热结,一是寒与湿合。湿热犯阳明者居多,寒湿入太阴者常见,所以湿热泻多因湿热互阻臂肠,升降传导失司,清浊交混而致钙。其腹泻特点是:泻下如注。肛门灼热,腹内鸣响作痛,腹痛即泻,泻后仍觉涩滞不爽,粪色黄褐而秽臭。(内经)所谓“暴注下追。皆属于热”。又因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故见胸脘痞闷,疲困身重,不思饮食。治宜清热化湿,葛根芩连汤加木通、滑石之属。脾为太阴湿土之脏。性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脾为寒湿所困,升降消运失其常度,饮食不化并走大肠而作泻。其腹泻之状,肠鸣腹泻,粪质清稀不甚秽臭。因寒邪内攻,故腹痛喜热欲暖,寒湿困脾,致脘腹满闷,湿从寒化,所以口淡,不渴,舌苔白腻。与湿热泻之口渴不多饮,或渴而不欲饮。舌苔黄腻者不同。 食积腹泻和肝郎脾虚腹泻:二者都有腹痛作泻,但一为宿食积滞,一为土虚木乘作泻。食积腹泻多由饮食不节,恣食油腻生冷,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信食停滞中焦而作泻。其辨证要点是:脘腹膜胀作痛,泻后腹痛缓解,少顷复又痛泻,泻下稀粪,臭如败卵,混有不消化之残渣。食积胃肠,滞而不化,故多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舌苔垢腻。肝郁脾虚腹泻的特点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而致泻,以气滞为主。每由情绪紧张。精抻刺激而诱发。(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腹泻特点:泻前肠鸣,泻看痛不减或有所加重。胁肋胀痛或窜痛,同时有食欲不振,口酸,嗳气,矢气等症。 热结旁流腹泻: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热邪与有形之燥尿内结。临床一由外感热病而起,肠内有燥尿内结而又下利纯稀之臭水;一由少阴病邪从热化。腑气壅滞而成,腹张满而纯利清水。其特点是:多先有闭结而续得下利,腹胀腹痛拒按,排便稀水而秽臭,有时带干结粪球,涩滞不爽,绕脐疼痛。 脾虚腹泻与肾虚腹泻:(景岳全书·泄泻):“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脾虚腹泻和肾虚腹泻皆为虚寒腹泻。一为脾阳虚,一为肾火衰。其不同点在于:脾主运化,升清气而输布精微。中阳素虚,或寒湿直中,脾阳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津液糟粕并趋大肠而为泻。(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所以脾虚腹泻临床多见泻下澄澈清冷,完谷不化,俨如鸭粪。脾虚者多寒。故腹痛,喜热喜控,食生冷则腹泻加重。肾虚腹泻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所致,其腹泻特点是: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呜即泻,泻后即安。大便稀薄,多见完谷,并伴有腰膝痠软,小便清长,夜尿增多等肾阳虚症状。(景岳全书·泄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脾虚腹泻和肾虚腹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脾虚泄泻日久,每见由脾及肾,致脾肾阳虚。其治疗。脾虚腹泻以健脾利湿为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味,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者,补中益气汤加收敛固涩之品。肾虚腹泻治当温肾健脾止泻,九黑丹化裁。更有食毕即肠鸣腹急作泻者,不食则无事,每食后必泻(俗称禄食泻。又名漏食泻)。经年累月不愈,亦由脾肾交虚,真火不能熟腐水谷,故食下即泻。 (医宗必读 泄泻):“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一日升提…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放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病。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一日清凉,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一日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一日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一日酸收,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一目燥脾,土德无惭,水邪不褴,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鏖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肾,经曰: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凑功。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 (张聿青医案):“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于旺时辄乘土位也。疑似之症,将何以辨之哉?盖肾泄是命火衰微而无抑郁之气,故暴注而不痛。肝病而木旺克土,则木气抑郁,多痛而不暴,以此为辨,可以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