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
什么是腹外疝?
腹外疝是指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或盆腔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它是胃肠外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其突出的部位或组织缺损的部位不同,分为腹股沟疝。占90%;股疝,占5%;切口疝和脐疝,占1%;白线疝占0.5%。其他少见的腹外疝如闭孔疝、腰疝和半月线疝等约占2.5%一3.5%。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类型 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一)易复性疝 疝内容物在病人站立、行走、劳动或腹内压增高时进入疝囊,平卧、休息或用手轻推即可回纳入腹腔。 (二)难复性疝 疝块突出后,长时间滞留于体表而不能或只能部分回纳者,称为难复性疝。难复性疝多见于病程长的患者,常因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反复疝出,表面受摩擦损伤,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也有一些病程长的巨大疝、疝门宽大,周围组织毫无抵抗力,大量的腹腔脏器随着重力下坠而留在疝囊内。 (三)嵌顿性疝 在疝门相对狭小而周围组织较为坚韧时,如腹内压骤然增高,被强行挤入疝囊的内脏可能在疝门处被卡住而不能回纳。内容物被卡后,因其静脉回流受阻.可逐渐出现瘀血水肿而组织增厚,颜色转深,并在疝囊中出现淡黄色渗液。嵌顿性疝与难复性疝有本质的不同,后者疝内容物并未受卡,更无静脉回流障碍存在。 嵌顿疝如能及时解除,其病理变化可中止并逆转。嵌顿未及时解除而嵌顿内容物为肠管时,绝大多数将伴发急性肠梗阻而严重干扰正常生理。如被嵌顿的只是肠管壁的一部分,系膜侧肠壁而系膜未进入疝囊,以致肠管并未完全被堵而可不出现肠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Richter疝)。嵌顿内容物为Meckel憩室者,通常也无梗阻表现,则称为Little疝。有时嵌顿肠管可包括几个肠袢,呈“w”形,疝囊内各嵌顿肠袢有部分肠管在腹腔内,称为逆行性嵌顿疝。 (四)绞窄性疝 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解除嵌顿的疝内容物在疝门处受压情况愈来愈重,最终将使其动脉血供受阻,导致缺血坏死。此时,嵌顿性疝即转为绞窄性疝,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病理过程的延伸。此时,疝内容物供血动脉搏动消失,失去光泽、弹性和活力,颜色转为紫红或紫黑,疝囊内积液转为血性,甚至脓性。部分患者可伴发化脓性腹膜炎。因此,目前一致主张。腹外疝一旦发生嵌顿,应立即施行紧急手术治疗,以防疝内容物发生绞窄,并解除急性肠梗阻。
疾病检查:
诊断 (一)明确是否腹外疝 疝块在疝环处窿起,平卧后突出的肿块可自行回纳而消失,在疝环处用手指压住,嘱病人咳嗽时局部会有冲击感。 (二)了解疝发生的部位 按疝环的解剖位置,可确定其属何种腹外疝.如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等。 (三)了解疝为临床何种类型。尤其是有否嵌顿或绞窄 根据疝块能否自行回纳,疝内容物有无嵌顿,特别是疝内容物嵌顿后有无血运障碍,其疝内容物的活力,判断其有无绞窄。 (四)了解疝发生的有关因素 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习惯性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
疾病治疗:
治疗 腹外疝一般均需外科手术治疗。但一周岁以内的患儿,随着生长发育,腹壁肌肉增强有自愈可能,暂不行手术治疗,可采用绷带包扎压迫疝环.防止内脏突入疝囊。妊娠后期引起的腹外疝在分娩后也可能会消失。 手术治疗前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注意有否手术禁忌证,有无腹内压增高因素,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均应积极做好病因治疗。 腹外疝的手术治疗原则为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术。一般腹外疝均为择期手术,但当发生嵌顿、绞窄时需立即术前准备,急症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预防预后:
病因 腹外疝的发病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腹壁强度降低,二是腹内压力增高。 (一)腹壁强度降低 1.先天性因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器官或组织穿过腹壁造成局部腹壁强度降低,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的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的股环,脐血管穿过的脐环,以及腹股沟三角区均为腹壁薄弱区。 2.后天性因素 因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造成腹壁缺损,以及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造成腹壁肌萎缩,均可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二)腹内压力增高 腹内压增高是促使疝的形成和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诱因,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