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腹泻
什么是分泌性腹泻
?
分泌性腹泻是指因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到抑制所引起的腹泻。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由小肠和结肠分泌的盐类和水分超过其吸收能力所致。刺激肠道分泌的物质包括细菌毒素(如霍乱),致肠病的病毒,胆汁酸(如回肠切除后),未被吸收的食物脂肪(如脂肪泻时),某些药物(如蒽醌泻剂,蓖麻油,前列腺素)和肽类激素(如来自胰腺肿瘤的肠血管活性肽)。显微镜下结肠炎(胶原性或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占分泌性腹泻的5%。
临床特点
分泌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
(1)排出大量水样粪便,每天可达数升;
(2)粪便中含大量电解质,且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3)粪便中不含脓血;
(4)禁食后腹泻仍不停止;
(5)一般无腹痛;
(6)肠粘膜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疾病治疗:
1、发病初期,饮食应以能保证营养而又不加重胃肠道病变部位的损伤为原则,一般宜选择清淡流质饮食,如浓米汤、淡果汁和面汤等。
2、急性水泻期需要暂时禁食,脱水过多者需要输液治疗。
3、缓解期排便次数减少后可进食少油的肉汤、牛奶、豆浆、蛋花汤、蔬菜汁等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进食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质饮食。
4、恢复期腹泻完全停止时,食物应以细、软、烂、少渣、易消化为宜。如食欲旺盛,就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因糖类易发酵和胀气。肠道发酵作用很强时,可吃些淀粉类食物。每天都应吃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还可饮用强化维生素C的果汁,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C供应。
误区
误区一:盲目使用拉肚子偏方治疗腹泻
大部分腹泻都是因为饮食不洁引起,分泌性腹泻也很常见,所以很多人一有拉肚子的情况出现,就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吃坏肚子引起的,从而靠经验服药,这时候就会用上拉肚子偏方。引起腹泻的原因是很多的,擅自用拉肚子偏方治疗腹泻,很容易陷入治疗的误区,加重病情。
误区二:盲目用抗生素治疗拉肚子
很多患者不光喜欢用拉肚子偏方来治疗腹泻,还喜欢用抗生素来治疗腹泻。虽然抗生素是可以起到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但是也会杀死肠内的正常菌群,造成肠内菌群紊乱,肠内环境失调,导致急性腹泻转为慢性腹泻,治疗起来得不偿失。另外,经常用抗生素治疗拉肚子,会使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所以患者不要擅自用抗生素来治疗拉肚子,如果病情严重,确实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预防预后:
发生机理
分泌性腹泻的发生机理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环磷酸腺苷(cAMP)占有重要地位,肠粘膜细胞中的cAMP在分泌电解质和水分中起诱导作用,cAMP又需经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催化才能起作用。霍乱弧菌分泌的肠毒素( 一种外毒素),能迅速与空肠上皮细胞结合,刺激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加速水、电解质分泌到肠腔内的过程,而当小肠分泌液超过其吸收能力时,则出现腹泻。
霍乱引起的腹泻为单纯分泌性腹泻的一个典型例子。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的另一种毒素,也能引起霍乱样水泻,其发病机理可能与霍乱弧菌的致泻机理相似。
进食被细菌如葡萄球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腹泻,也可能属于这种腹泻。
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引起的腹泻是一种非感染性的分泌性腹泻,肿瘤释出的VIP能激活肠粘膜的腺苷酸环化酶,刺激小肠分泌,故而出现霍乱样的严重水泻,常伴有严重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亦称为胰性霍乱。
胃泌素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后者刺激肠粘膜的壁细胞分泌大量胃酸,胃酸进入小肠后,加快肠蠕动,引起水泻,亦属分泌性腹泻。
刺激肠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为四类:①细菌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经体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清素、降钙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剂,例如胆盐和长链脂肪酸,通过刺激阴离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