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雀斑样痣
什么是恶性雀斑样痣?
恶性雀斑样痣是恶性黑瘤的前驱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生在经常遭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临床表现为褐色或棕色小斑疹并伴颜色的加深或变淡。对早期未转移的结节或斑片损害应手术切除,切除包括皮疹周边范围正常组织1~3cm,如果是指(趾)恶黑,截指术是必要的。发生血行广泛转移者须采用以甲氮咪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系从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通常在恶性雀斑样痣多年以后,皮疹扩大,出现蓝黑色结节和溃疡,多见于老年人面部。 2.浅表扩散性黑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以白种人多见。皮疹为红色、白色或蓝色不规则色素斑,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可触摸到小的隆起结节。 3.结节性黑素瘤(nodular melanoma) 皮疹可出现任何部位,发展迅速,开始即为棕红色、蓝色或黑色皮下结节,可有溃疡和出血,特征性的表现是卫星状损害或有色素溢出现象。早期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 4.肢端雀斑样痣性黑素瘤(Acrallentiginous melanoma) 发病率约占所有黑素瘤的5%,但多见于黑种人及黄种人。国内报告也以此型多见。开始为缓慢播散的不规则色素斑,颜色多样似恶性雀斑样痣。最终皮疹发展成结节和溃疡,大部分发生在掌跖特别是跖。指(趾)甲下与甲周围也易受累。 除上述类型外还可见天黑素性恶性黑素瘤(Amelanotic malignant melanoma)。
疾病检查:
黑素瘤临床上可与不少皮损类似,其中与交界痣和混合痣最为相似,因后者均可发展为恶性黑素瘤,因此区别它们是否恶变十分重要。临床上凡有黑痣迅速增大,颜色加深,周围发红;疼痛或瘙痒;表面溃破,结痂或出血:周围有卫星状损害发生者,均应怀疑恶变。组织学上提示可疑恶变的指征为表皮上部出现单个或成群黑素细胞;真表皮交界处的痣细胞呈不典型性增主,除见排列成巢状黑素细胞外,尚见黑素细胞不规则分布于基底细胞层。通常黑痣在真皮内的滤细胞由浅层到深层逐渐变小、变长,成为小梭形细胞,恶变时真皮深层细胞不变小(缺乏成熟)。恶变的绝对指征是核间变和不典型,主要为核增大,形态不规则深染和出现非典型性核分裂。 所有怀疑的黑色损害以及原有色素痣扩大颜色加深、发红、出血,破溃应整个切除做组织病理检查。当损害有可能导致播散时,不应取活检以防造成早期转移。有条件的最好做冷冻快速切片检查,一旦确诊就应广泛切除。 本病有时需与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色素痣良性幼年黑色素瘤(Spitz痣)、脂溢性角化症、鳞癌、化脓性肉芽肿等鉴别。必要时做免疫组化如S-100蛋白、HM-45等进一步确定。
疾病治疗:
对早期未转移的结节或斑片损害应手术切除,切除包括皮疹周边范围正常组织1~3cm,如果是指(趾)恶黑,截指术是必要的。已肯定受累的淋巴结应该切除,但预防性淋巴结切除仍有争议。从肢体动脉灌注抗有丝分裂药物治疗肢体黑素瘤也有一定疗效。发生血行广泛转移者须采用以甲氮咪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
预防预后:
表皮萎缩,其基底层有不典型黑素细胞呈非巢状增生,色素增深。真皮上部有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混杂有一些噬黑素细胞。在病变的退化区,表皮黑素细胞严重变性,真皮有轻度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和噬黑素细胞浸润。当基底膜上增生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呈巢状或索条状排列,且多为梭形细胞时,表明已成为表皮内(原位)黑瘤并预示真皮受侵(侵袭性黑瘤)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