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
什么是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是指发病于6~15岁的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改变、特征性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情感及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起病愈早,程度愈严重。 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少见的精神障碍。据统计,15岁前发病者占精神分裂症的4%,10岁前发病者则占0.5%~1%,在总的人群中,1万名儿童中有1名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显著增多。临床发现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为多数。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症状特点有: ①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正处在发育时期,思维、情感和认知功能不够完善,故其临床表现不似成人那样复杂多样; ②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与成人患病症状不完全相同。常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妄想比较少见,即使有妄想,也偏简单、不系统、常以病理性幻想代替妄想; ③儿童少年时期精神分裂症症状以行为异常较明显。与成人比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在较小的儿童,发病常是潜隐或是渐进性的,到青春期时则多急性起病且症状明显。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不易发现,特别是10岁以下儿童多缓慢起病。早期常有睡眠障碍、头痛、精神萎靡、孤僻退缩、活动减少、与亲人疏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言语减少或缄默不语;有的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恐惧、忧郁或无故发脾气;也有的以冲动破坏行为或强迫观念和行为为主要表现。 1.早期症状 儿童缓慢起病为多,表现与其他儿童不同或者与以前不同,如聪明活泼逐渐变为孤独、沉默、退缩,与父母没有感情,很少讲话;情绪不稳,好哭泣,爱发脾气。年龄稍大可以表现为脾气执拗,不听话,容易冲动发火,或有打人骂人的行为。学习比较马虎,对成绩下降毫不在乎,社会功能损害日趋严重。少年期患病其症状逐渐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类似。有些患者可以出现记忆力下降,头昏、头痛,晚间睡眠障碍,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 2.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严重期表现 1.感知障碍 各种形式的幻觉在儿童精神分裂症均可见到。如看到鬼怪和动物,不完整的人形;听见奇怪的声音在议论他、指责或命令他,儿童受幻听影响,可与声音对骂或自言自语;有的儿童觉得自己变丑了,反复照镜子。 2.思维和言语障碍 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言语障碍。如说话重复、言语刻板、模仿言语或缄默不语,也有的自造新词或怪句子;讲话逻辑性差,联想松散,常常使人费解。妄想在儿童中比较简单及带有幻想性,有人称之为“病理性幻想症候群”。其特点是幻想内容荒谬离奇与现实脱离,自身不能区分想象与真实,活动受幻想支配,自认为是幻想中的角色,沉溺其中,对客观事物漠不关心。还常可见到青少年疑心父母不是亲的,到处去寻找亲父母(多为社会名人),医学上称为非血统妄想。也有的患者坚信自己是小山羊,在地上爬,要求吃草等。 3.情感和行为异常 表现兴趣减少,不主动与人接触,对亲人冷淡。情绪不稳、不协调,时哭时笑或紧张害怕。行为刻板、冲动或违拗(与你所要求做的动作相反)。有的患者兴奋乱跑、旋转身体、撞头或大喊大叫等。还有时出现仪式性动作,奇特姿势或怪异行为等。 4.智力障碍 精神分裂症本身不影响智力,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病后影响知识的学习而表现出智力障碍;也可由精神衰退所致。 5.自知力缺损 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和现实环境。认识不到自己患了病,拒绝治疗。 6.社会功能受损 不能适应学习生活,常退缩或攻击。严重者生活懒散,生活不能自理。 7.身体和神经系统症状 幼年患者可出现身体发育迟缓、言语发育延迟、行为笨拙、肌张力异常等。大多数患儿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面部油脂较多,女孩可出现月经紊乱等。
疾病检查: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检查: 儿童精神分裂症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多参照成人的诊断标准,诊断较为混乱。对儿童进行诊断时必须结合年龄、生理与心理的特征进行。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 1.婴幼儿孤独症 孤独症发病年龄在30个月或3岁,而精神分裂症多起病在学龄期;孤独症有特殊的孤独症状,对父母无亲近反应,喜一人独居一处,对环境或物体摆设变化具有强烈的抵触倾向,无幻觉妄想,无联想散漫和言语不连贯等症状。 2.脑器质性精神病 儿童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常以精神症状起病,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但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有器质性症状和检查结果,如定向、记忆、注意障碍、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神经系统体征、脑影像学异常等特点。 3.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的躁狂状态中患者情感活跃、生动具有感染性,与思维内容一致,与周围环境协调,思维并不荒谬离奇,有复发的病程等。 4.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自出生智力发育迟缓,重度患者有躯体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畸形,有神经系统体征,智力测验智商(IQ)在70以下等。
疾病治疗: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概要: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要进行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此类药物包括氯氟平、利培酮、奥氮平等。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详细治疗: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进行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 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治疗剂量时,在控制精神症状后停止加量,维持治疗一段时间根据病情缓解情况逐渐减药,减至最低有效量后巩固治疗数月或数年,以避免或减少复发。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 (1)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此类药物包括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等。 氯丙嗪有明显镇静作用,6岁以下儿童最好不用。6~12岁儿童每日口服50~300mg,12岁以上,每日75~600mg,均分2~3次服用。3个月一疗程。奋乃静:开始治疗用量为每日0.1~0.5mg/kg,以后逐渐加量至每日4~18mg,分2~3次口服。氟哌啶醇开始治疗用量每日2~4mg,12岁以上每日4~20mg。舒必利开始治疗剂量每日25~50mg, 12岁以上,每日150~300mg,分次口服。 (2)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此类药物包括氯氟平、利培酮、奥氮平等。 氯氟平开始治疗剂量每日12.5~25mg.12岁以上每日100~200mg,分次口服。 利培酮(商品名为唯思通)为5-HT2和D2平衡桔抗剂,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显著疗效。初次剂量每日0.25ms,分1~2次口服,以后缓慢加量至2~4mg。15岁以下儿童少年需在严密观察下谨慎使用。 奥氮平(商品名为再普乐)主要阻断D2和5-HTz受体,半衰期为30小时,故可一天一次给药,常用剂量每日5~20mg。不良反应:困倦,体重增加,轻度口干,通常不引起白细胞下降或锥体外反应,故依从性较好。常用剂量每日5~20mg。 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头昏、视物模糊、嗜睡、无力、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皮疹、锥体外系症状,严重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毒性肝炎等,如果副作用不严重,可以采取减量或增加小剂量抗胆碱能药,如安坦1~2mg.每日2次。如果严重,要停用药物。 2.心理治疗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①急性期住院阶段,要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这对患儿消除对住院的紧张恐惧情绪有重要意义。②稳定治疗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阶段(急性期过后,一般住院后10天),组织患儿参加学习、文娱、游戏或简单劳动,激发患儿对生活的兴趣,转移对症状的注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有条件的可开展音乐治疗、体育治疗和康复训练。③恢复期,应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觉主动接受治疗的合作精神。同时教给患儿父母巩固疗效的方法,劝说父母避免对患儿生活包办过多,安排好学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时机和相应的准备工作。对有智力影响的儿童着重加强教育训练以及行为矫正。对功能缺陷者,则需辅助康复训练。
预防预后: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病因概要: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流行病学,儿童青少年本病的患病率比成人低;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病前性格、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生化代谢、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详细解析: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 儿童青少年本病的患病率比成人低。国内对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病流行病普查资料所得结果各地不同,大致在0. 22%~0.3%之间。在10岁以前的儿童发病较少,10岁以后发病增加。男女发病比例,男性比女性发病为高。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可能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国内文献报道,本症患儿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者为16%~64%;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有40%的患病危险;父母之一患病,子女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率为7%~17%,而普通人群为1%左右。表明遗传因素在儿童精神分裂症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结果,有人发现在第6、8对染色体上有异常基因位点。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非常流行,但意见尚不统一。 2.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病前性格特征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儿为内向性格,表现孤僻、胆小、兴趣少、敏感、怕羞、话少、主动积极性差。但一般认为病前性格并非发病的决定因素,而是患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受到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则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本病患儿中有围生期损伤、感染、中毒病史者多。临床发现有步态、姿势、平衡协调运动、肌张力等异常征象。脑电图异常率也较高。采用CT检查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儿童的侧脑室明显扩大,脑皮质萎缩等。 4.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生化代谢 异常传统观念认为中枢多巴胺(一种神经传导递质)系统活动过度和去甲肾上腺素(另一种递质)的功能不足与发病有关。最近大量研究显示,除了中枢多巴胺系统活动过度和去甲肾上腺紊的功能不足外,脑内5-羟色胺、谷氨酸和内啡肽的水平变化也与发病和病理变化有关。目前治疗此病的药物已经从传统的以脑内多巴胺拮抗剂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转向脑内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平衡拮抗为主要特点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这些变化都是针对脑内生化异常的研究进展而发生的变化,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5.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环境因素 本病可以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病的。如各种应激因素:家庭不和、父母关系紧张、父母双方、或一方性格怪癣或患精神疾病等,影响健全人格的建立,甚至形成分裂样人格。另外儿童少年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繁重的学习任务、各种压力在不良应激因素的刺激超越了儿童自身承受能力情况下,则容易诱发潜在的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