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增生症
什么是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choleeystic adenomyosis),病理特征是胆囊壁内罗阿窦增殖,导致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肌屡肥厚,可选正常的3~5倍,扩张的罗阿窦伸人肌层,腔内可充满液体、胆固醇结晶、浓缩胆汁及小结石。根据病变范围分为三种:局限型、节段型和弥漫型,局限型较多见。其中局限型较多见,多发生在胆囊底部,呈中心有凹陷的圆盘或新月形肿块,直径平均约1.0cm。Jutras于1958年首次将胆囊腺肌增生症命名为腺肌增生病,至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病因可循,有些因并发胆结石而行胆囊切除的标本,病理诊断为增生性疾病,因此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之一。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理特征是胆囊壁内罗.阿氏窦增殖,导致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肌层肥厚,可达正常的3~5倍,而胆囊腔缩小甚至闭合。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症状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半数合并胆结石。其临床症状与胆囊结石或炎症相似,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等,多于餐后痛甚,也可有绞痛发作。如不伴结石或炎症,也可没有症状。 2、体征胆区有压痛、叩击痛,但无反跳痛。胆囊穴可有压痛,有明显压痛者为阳性;另外,肝俞穴、胆俞穴亦可有压痛。
疾病检查:
【诊断】 1、病史病史长,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胀痛及消化道症状,亦可无症状。 2、胆囊腺肌增生病三型的影像学特点: (1)弥漫型:病变遍布整个或大部分胆囊壁,表现为腺体样或囊状结构,故又称腺体样增生性胆囊炎或囊性胆囊炎,其实并无炎症。胆囊造影可见黏膜不光滑。若罗-阿窦扩张并突出于肌层以外时,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检查可显示胆囊周围散布着一圈点状阴影。进脂肪餐后可见增生的肌层强烈收缩。 (2)节段型:病变仅限于一个平面,常导致环形狭窄,形成葫芦样胆囊,狭窄部位即黏膜和肌层增生的区域,静脉注射缩胆囊素以后,便能显出增生的宽度与深度。 (3)局限型:病变局限于一处,致呈结节状。多位于胆囊底部,可高出正常黏膜面5~lOmm,平均直径为lOmm,很少超过20mm,故常被认为腺瘤或腺肌瘤。胆囊造影可见圆形充盈缺损。好像胆石,但其中心往往能看出凹陷。如果罗-阿窦扩张充填造影剂,则在此结节样充盈缺损部位可看见点状阴影。 3、体征可有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体征。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数正常,并发感染者可有白细胞增多。 (2)X线检查:①腹部平片: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检查有胆囊增大,胆囊壁钙化或见胆囊结石(高钙结石)。②胆囊造影:弥漫型呈多发小斑点致密影围绕胆囊壁上、斑点大小不等,从针尖大到10mm不等。此为腺肌增生造成憩室样(罗-阿氏窦)小囊腔充以造影剂所形成的特有影像。若为节段型呈现局限性狭窄,胆囊可呈葫芦状,狭窄局部也可有憩室样小斑点阴影。 (3)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见受累的胆囊壁明显增厚,壁内扩张的罗.阿氏窦呈小囊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若有小结石存在,可见强回声斑及后方的彗星尾征。局限型者,胆囊底部呈圆锥帽状增厚;节段型者,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所谓“三角”,胆囊腔变窄,呈“葫芦”状胆囊;弥漫型者,胆囊壁呈弥散性向心性肥厚,内壁凸凹不平,内腔狭窄,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检查有时可见结石回声。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鉴别诊断】 胆囊腺肌增生症如不伴有结石或炎症,可没有临床症状,如伴有结石或炎症,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可出现右胁疼痛等临床表现。故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易出现和胆囊腺肌病相似的临床症状,临床不易鉴别。但B超检查及脂餐试验可资鉴别。 2、慢性肝病慢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之症状有时易与胆囊腺肌病混淆。但病史,血液病毒指标检验,肝功化验及B超检查可资鉴别。 3、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球炎、溃疡及十二指肠憩室炎可出现类似胆囊腺肌病的右胁疼痛等症状。但疼痛有规律性,制酸药有效;X线钡餐透视、B超检查、胃镜及十二指肠引流等可资胆囊腺肌增生症的鉴别。
疾病治疗: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概要: 胆囊腺肌增生症以辨明虚实为要点,实证以辨气滞、瘀血、痰凝为关键。肝胆气郁型治疗宜疏肝利胆,理气通降。气滞血瘀型治疗宜行气活血,利胆通络。痰热壅滞型治疗宜清胆涤痰,解郁止痛。肝阴不足型治疗宜养阴柔肝,疏肝利胆。西医结合治疗对控制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一般预后较好。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胆囊腺肌增生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范畴,临床以右胁痛为主证,以辨明虚实为要点,实证以辨气滞、瘀血、痰凝为关键。持续性胀痛,生气后加重者,多为气滞;痛如针刺,固定而拒按者,多为瘀血;脘闷呕恶,苔厚脉滑者,多为痰凝;若疼痛隐隐,绵绵不休,多为阴血不足。本证病史较长,故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要善辨邪气轻重,正气盛衰,以及虚中夹实,虚实互见,一般要根据胁痛的情况结合症状、舌、脉来辨别。 论治原则: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为治则。虚者宜补中宣通,实者宜泻中通降。由于肝胆相表里,利胆要疏肝,肝气条达则胆腑通畅。所以疏肝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一)肝胆气郁型 1、临床表现右肋胀满疼痛,连及肩背,生气后加重,暖气频作,饮食减少,苔白腻,脉弦。 2、病机分析肝胆之经脉布于两胁,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皆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闭而致胁痛。情感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苔白腻,脉弦为肝郁之象。此型多为伴有慢性胆囊炎症之轻症患者。 3、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治疗宜疏肝利胆,理气通降。 (1)中药汤剂:常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方解:柴胡、白芍疏肝利胆;香附、川芎理气活血止痛;枳壳、陈皮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化;甘草调和诸药。柴胡配枳壳一升一降,疏畅肝胆气机;白芍伍甘草,酸甘化阴,滋脾柔肝。合之使肝郁解,胆气降,脾土疏,则诸症可除。加减: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槟榔以行气通腑;腹部胀满明显可加川朴、木香以除满消胀;口苦、心烦者加黄芩、栀子清心除烦;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呕;纳呆、食少者加山楂、麦芽,以消导开胃。 (2)其他药物:①鸡骨草丸每次4粒,每日3次。②舒肝片,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每次4片,每日2次。③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二),气滞血瘀型 1、临床表现右胁刺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黯,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2、病机分析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胁络痹阻,故右胁刺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脉弦细涩均为瘀血之象。此型多为病程较长,胆囊壁损伤较重之患者。 3、治疗宜行气活血,利胆通络。 (1)中药汤剂:常用四逆散合失笑散。 方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利胆;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通络:加减:郁而化热,出现口干、心烦者加丹参、黄芩以清热除烦;脘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除胀;右胁痛甚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以增加行气化瘀之效;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和胃止呕。 (2)其他药物: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可用利胆片加服下列一种。①血府逐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②活血王,每次2片,每日3次。③三七片,每次5片,每日3次。 (三)痰热壅滞型 1、临床表现右胁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脘闷呕恶,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2、病机分析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蕴肝胆,胆失疏泄而致胁痛。火热上炎,故口干口苦;痰热壅滞,故脘闷呕恶;热扰神明故心烦失眠;热结肠道,故大便秘结;小肠郁热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均为痰凝之象。此型多伴有明显之炎症且多为合并细菌感染所致。 3、治疗宜清胆涤痰,解郁止痛。 (1)中药汤剂:常用清胆泻火汤加减。 方解:黄连、栀子、大黄清泻肝胆实火,使之从大便而出,取“肠泻胆亦泻”之意;柴胡、白芍疏肝和络止痛;蒲公英、金钱草清热利胆;郁金、枳壳、木香、川楝子、延胡索疏肝利胆止痛;另加半夏、瓦楞子祛痰软坚散结。 加减:心烦失眠甚者,加炒枣仁、合欢皮以解郁养心安神;口干喜饮者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恶心欲吐者加半夏、竹茹以清胃止呕。 (2)其他药物:可选下列1~2种中成药配合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①清开灵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②九龙丹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③合并结石者,可服利胆排石片,每次4粒,每日3次,或服肝胆结石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抗生素药物:体温、血象升高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四)肝阴不足型 1、临床表现右胁隐痛,其痛绵绵不休,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2、病机分析肝阴不足,或精血亏损,血少不能濡养肝络,故见右胁隐痛,悠悠不休;阴虚生内热,故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3、治疗宜养阴柔肝,疏肝利胆。 (1)中药汤剂:常用一贯煎加减。 方解: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养阴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而止痛,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合而用之,使肝体得养,肝气得疏,则阴虚肝郁诸症悉除。 加减:可酌加合欢花、玫瑰花、郁金以加强疏肝调气之功;如心烦明显者,加酸枣仁、丹参以养血安神;纳呆脘胀者,加炒麦芽、神曲、砂仁以醒脾开胃;头目昏眩者加桑椹子、女贞子以补益肝肾。 (2)其他药物:可选下列1~2种中成药配合治疗。①杞菊地黄丸合鸡骨草丸。 ②知柏地黄丸合清开灵胶囊(适用内有郁热者)。③爱活胆通,每次1粒,每日3次,饭后服。 二、对症治疗 1、消化不良时,可选用干酵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等药治疗。 2、右胁痛甚者,可选用阿托品、654-2等解痉止痛。 3、反酸、恶心、胃痛者,可选用胃达喜、瑞倍、法莫替丁等制酸药物。 4、如胃部胀气明显,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加用胃肠动力药,吗叮啉、莫沙比利等。 三、手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控制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一般不需要手术,但如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唯恐癌变,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转归预后】 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缓慢,病情较轻,如不合并炎症和结石,通常无临床症状,一般预后较好。由于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病人多能较早地发现和诊断本病,故严重的并发症已很少见。由于其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最终可致胆囊萎缩,或因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管梗阻而出现胆囊积液,如感染后成为胆囊积脓,甚或坏死、穿孔则预后较差。少数病人可发生癌变,故胆囊腺肌增生症的预防应定时复查,争取早日发现,早日治疗。
预防预后: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症多属中医学“胁痛”、“胆胀”范畴。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有: 1、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气机郁结,胆失通降而产生胁痛。 2、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瘀血停留,阻塞旰胆之络.不通则痛:对此《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曾明确提出“久病在络.气血皆窒”之观点: 3、痰热凝结外湿内侵,或脾失健运,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起因是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痰热阻于胆腑。胆失通降,疏泄不利,故发胁痛。 4、肝阴不足久病耗伤,劳欲过度,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精血亏损,水不养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日:“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以气郁、血瘀、痰凝所致者多,“不通则痛”属实。以阴亏所致者少,“不荣则痛”属虚。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可有虚实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