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蛔虫病
什么是胆管蛔虫病?
胆管蛔虫病(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是指由于寄生于人体的蛔虫进入十二指肠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管引起的病症。蛔虫寄生部位以空肠最多,回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蛔虫具有乱窜、钻孔、恶酸和喜碱的癖性。当人体肠道某些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胃酸缺乏、发热、寒冷、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手术等所致的肠功能紊乱,或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和不正确的使用驱虫药物时,均可使蛔虫上窜,钻入胆管发生胆管蛔虫病。本病主要见于农村儿童和卫生习惯不良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急。大多数患者有肠道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患者近期有驱虫治疗。 (一)症状 1.腹痛 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疼痛,向右侧背脊部放射,患者往往曲背捧腹、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呻吟不止,这种疼痛的特点为阵发性,可突然发作、突然缓解。还可伴有恶心、呕吐。 2.发热 可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少数患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及中毒症状。 (二)体征 体格检查时多无黄疸,腹部柔软,可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或仅在剑突下偏右有深压痛。症状重、体征轻这种症状与体征不相称为胆管蛔虫病一大特征。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正常,合并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白细胞增高为主。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2.粪便 粪便中可找到蛔虫卵。 3.腹部B超检查 可见肝外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内可见单一或多条宽度3~4mm光滑的、长平行线状伴中央低回声的无声影回声结构。 4.急诊内镜检查 有时可发现正钻入乳头口的蛔虫可确诊。 5.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可见胆管内呈条状或呈盘曲蜿蜒充盈缺损影,多发者则呈柴束状影挤于扩张的胆管内,其大小、粗细、长短不一,可位于胆总管至肝内胆管或胆囊内,如一部分虫体位于十二指肠内,另一部分位于胆总管内,则十二指肠镜下可直接看到。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有:①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尤其伴有“钻项痛”,缓解期如正常人;②腹部剧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有呕吐蛔虫或便蛔虫史;③症状重,体征轻.仅在剑突下及右季肋部压痛;④超声检查可见胆管扩张,内有线条状游动的虫体;⑤ERCP示胆管内蛔虫,或内镜下见十二指肠乳头有蛔虫嵌顿。 2.胆管蛔虫症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1)急性胰腺炎:多有高脂饮食、饮酒及胆石症等诱因,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偏左,为持续性疼痛,可阵发性加剧,但无钻顶感,常向背部放射,可有轻度黄疸,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不明显。发病后一般状况迅速恶化,可出现休克症状,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半天后开始增高。胰腺B超可见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蜡肠样,严重者,高度肿胀失去其正常形态,也有的表现为局部肿胀,胰腺实质回声可分为回声减弱、回声增强及混合型。CT表现亦因病情轻重不同而异,其主要表现为胰腺肿大、胰周围边缘模糊、胰弥漫性或局限性脓肿、胰周液体积聚、假性囊肿、胰管扩张或钙化、胰腺内气体储留或出血等。胆管蛔虫病并发急性胰腺炎时,根据血清淀粉酶可以诊断急性胰腺炎,但不要忽略胆管蛔虫病的存在。 (2)胆石症:患者多有胆系结石,在高脂肪餐后突然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程度较剧烈,常向右肩或右季肋部放射,黄疸常见,多有寒战、发热,表现为“腹绞痛、发热、黄疸”典型的三联征,查体右季肋部压痛和肌紧张较明显。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腹部B超、CT或ERCP可发现胆管结石。 (3)胃十二指肠溃疡并急性穿孔:患者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突然出现上腹剧痛,疼痛呈持续性,很快从上腹部波及全腹,有时出现休克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查体腹部有显著压痛、腹肌紧张及明显反跳痛等腹膜炎的体征。X线检查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
疾病治疗:
胆管蛔虫病的治疗概要: 胆管蛔虫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解痉止痛、驱虫利胆、抗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不能排出胆管者才考虑手术治疗。要解痉止痛、取虫术、驱虫术、并发症的治疗、手术治疗等。 胆管蛔虫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解痉止痛、驱虫利胆、抗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多数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少数出现并发症或症状缓解后蛔虫不能排出胆管者才考虑手术治疗。 1.解痉止痛 可以缓解疼痛、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痉多用654—2注射液20mg或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必要时4—6h重复注射。止痛药可选用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或盐酸二氢埃托啡20—40mg舌下含服或维生素K ll0mg肌肉注射。 2.取虫术 急诊内镜检查有时可发现正钻入十二指肠乳头口的蛔虫,经内镜活检孔伸出圈套器将其夹住后连同内镜一起拔出。胆管内死蛔虫或蛔虫全部进入胆管者,可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网篮从胆管捞出蛔虫。 3.驱虫术 有助于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常用的驱虫药有枸橼酸哌嗪、啊苯咪唑、左旋眯唑等以及中药乌梅汤、乌姜汤等。 4.并发症的治疗 如出现胆管感染者,应用氨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控制胆管感染;如因剧烈恶心、呕吐等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者,应予以及时纠正;无明显胆管梗阻者可以给予利胆治疗。 5.手术治疗 经非手术治疗数天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右上腹出现腹膜刺激征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预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蛔虫进入胆管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胃肠道功能紊乱 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妊娠或手术等应激状态时,肠道内环境改变,胃肠蠕动功能失常。促使蛔虫活动频繁而上下游动。 2.胃酸水平低下 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内的PH值升高,加上蛔虫有喜碱厌酸和钻孔的习性,使得蛔虫在十二指肠处的活动能力增强,极易通过Oddi括约肌而钻人胆管。 3.服驱虫药量不足 蛔虫受到药物的刺激而兴奋,即沿肠道上窜钻入胆管。 4.胆管疾病 反复的胆管结石、胆管感染及EST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受损而松弛,胆管术后的胆总管一空肠吻合口长期开放,均便于蛔虫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