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术后综合征
什么是胆道术后综合征?
胆道术后综合征,也叫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syndrome,PCS)。1950年由Primbam首先提出,当时系指胆囊切除术后的功能紊乱,现在泛指胆道手术后,术前之症状继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或者重新出现一些胆道及其他器官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病因除胆囊缺失造成的生理功能紊乱之外,主要是:术前诊断不全或误诊;手术不彻底或不妥当;结石再生或继发性感染及精神因素。胆道术后综合征之发生率约为胆道手术患者的 10%-40%。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因为产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不同,故临床表现也各异,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消化不良,胆道术后综合征的症状如右上腹胀满、肠鸣、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不耐受脂肪等。常手术后数周内出现,也有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出现症状者。右上腹痛,多于餐后发作,有时呈剧烈的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也可出现感染与胆管梗阻的症状。 若术后很短时间即出现原有之症状,则多为将胃肠、胰腺、肝脏等慢性疾病误认为胆囊疾患而贸然将胆囊切除。原有疾病仍在,故症状依旧。
疾病检查:
【诊断】 1、病史及症状见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随感染程度之加重而升高,有时可达20×10^9/L以上;有梗阻性黄疸者,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碱性磷酸酶可升高;肝肾功能可受损,也可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有时血清淀粉酶和谷丙转氨酶也可升高。 (2)腹部X线平片: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检查有无胆管内气体、腹腔游离气体、肠管内积气及膈肌变化情况。 (3)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有无胆管扩张、肝脓肿、肝及胆管内残余结石等。 (4)胆管造影检查:行直接胆管造影(PTC或ERCP),可发现有无胆管扩张、胆管狭窄、肝脓肿及胆管梗阻等情况。胆道术后综合征的诊断不难,但因器质性因素多见,故须多方面检查。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常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x线检查,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可明确诊断。 2、慢性肝病常见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肝区疼痛、腹胀等。体格检查可发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脾多可触及。面部常黝黑,巩膜有黄染,可见到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严重者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检查可有出血倾向、下肢浮肿、肠胀气等,此外,还可见发热、关节痛等表现。肝功能试验可见不同程度异常。 3、神经官能症多见于青壮年,5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极少。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可因精神治疗而暂时消退。除腹痛、肠鸣、腹泻、便秘、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外,常有心悸、气短、胸闷、多汗、多尿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表现。
疾病治疗:
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胆道术后综合征一般治疗是以补充足够的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辨证论治。肝胆气滞型治疗宜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气滞血瘀型治疗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脾胃气虚型治疗宜益气健脾、疏肝利胆。肝肾阴虚型治疗宜滋补肝肾、养血育阴。有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者可再行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胆道术后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治疗】 首先应查明病因。 一、一般治疗 1、支持疗法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者,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可行静脉输液治疗,以补充足够的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利胆药物酌用消炎利胆片、加诺、熊胆胶囊等以利胆消炎。 3、解痉止痛药物对绞痛或较明显的疼痛,可给解痉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之痛苦,并能增强治疗之信心。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首先选用阿托品0.5mg,肌注,或654-210mg,肌注。疼痛不能缓解者给予哌替啶100mg肌注。 4、抗生素治疗对有明显细菌感染者,可在辨证服用中药的基础上同时加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加速炎症的控制。多选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合应用。无肝肾功能不全者还可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5、精神调治本症患者由于经过手术而未能治愈,故多有思想顾虑,精神压力,甚或丧失信心,应酌情给予精神鼓励。 二、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胆道术后综合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实证需区别气滞、血瘀或湿热,虚证要区别气虚与阴虚。并注意肝胆脾胃间的生克乘侮关系。 论治原则:本病多虚实夹杂,故应补虚泻实并举。肝胆睥胃兼顾: (一)肝胆气滞型 1、临床表现胁部疼痛,腹胀暖气,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病机分析肝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肝胆气滞,故胁部疼痛;肝气犯胃,胃气不和,则脘胀嗳气;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诸症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肝郁之象。此型多见于胆囊切除后所致的胆道生理功能紊乱以及精神因素所致者,病以气滞为主,症状受情绪影响而增减为 其特点。 3、治疗宜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1)中药汤剂: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常用疏肝利胆汤加减。 方解:川楝子、木香、厚朴、炒枳壳疏肝理气为主;延胡索、片姜黄、白芍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为辅;陈皮、砂仁、茯苓调中焦之气滞,助脾气之运化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若气郁化火出现心烦易怒者,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可加丹皮、栀子、合欢皮解郁降火;伴纳呆者加鸡内金、炒麦芽、焦神曲以和胃消导;出现嘈杂反酸者加煅瓦楞、黄连、吴茱萸以制酸和胃。还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之。 (2)其他药物:舒肝片,每次4片,每日2次。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针灸及耳压疗法:见慢性胆囊炎之针灸及耳压疗法。 (二)气滞血瘀型 1、临床表现右胁胀满,刺痛或绞痛,夜间加重,口干不欲饮,心烦易怒,呃逆干呕,大便干结。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迟或细涩= 2、病机分析肝郁日久,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痹阻胁肋,故右胁胀满,刺痛或绞痛;血属阴,入夜则血行缓慢,瘀阻愈甚,故夜间加重;郁热内阻,上扰心神故心烦易怒;热在血分,故口干而不欲饮;胃有郁热,逆而上冲故呃逆干呕;瘀血内阻,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均为内有瘀血之象。本型多见手术后出现粘连的情况。 3、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1)中药汤剂:可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解:本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再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活血祛瘀,四逆散疏肝解郁;桔梗开胸膈之气,牛膝引瘀血下行,两者一升一降,促使气血更易运行,气行血通则诸症悉除。 加减:郁而化热,心烦易怒者加炒栀子、黄连以清心泻火;呃逆、便秘甚加川朴、大黄以行气通腑降逆。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还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失笑散、复元活血汤等方加减治之。 (2)其他药物:①活血王,每次4粒,每日3次,合木香顺气丸,每次6g,每日3次。②元胡止痛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针灸疗法。见Oddi括约肌狭窄症中“气滞血瘀型”之针灸疗法。 (三)肝胆湿热型 1、临床表现胁痛牵及肩背,口苦恶心呕吐,或发热、恶寒,身黄、目黄、小便 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机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失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湿热交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见发热恶寒,身、目、小便俱黄;若湿热煎熬日久,结成砂石,可出现右胁绞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本型多见于胆管炎症及手术粘连又伴继发感染者。 3、治疗宜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1)中药汤剂: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解: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主;黄芩、栀子泻火清热,助龙胆草清泻肝胆为辅;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助龙胆草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养血通络以和肝,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配上药,意在泻中有补,疏中有养,使泻火之品不致苦燥伤阴,亦可防止因肝胆火盛而耗伤阴液,使去邪而不伤正,俱为佐药;肝胆性喜条达,湿热内蕴而致肝气不舒,故用柴胡疏肝胆之气,甘草调和药性,缓急调中,皆为之使。 加减:恶心明显者加青皮、半夏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发热、黄疸者加蒲公英、茵陈以清热利湿除黄;若有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痛剧烈,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郁金、硝石矾石散等以利胆排石;若热盛伤津,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者,可去木通、车前子、泽泻,加大黄、芒硝、川朴以泄热通便。亦可选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黄连温胆汤加减。 (2)其他药物:①功劳去火片,每次3片,每日3次。②消炎利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③川琥宁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川琥宁320mg静滴,每日1次,连用1周。 (3)抗生素:发热不退,血象升高者,可配合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4)针灸疗法及推按运经仪治疗。 (四)脾胃气虚型 1、临床表现脘胁胀满,面色萎黄,纳呆食少,消瘦体倦,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弱而缓。 2、病机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黄,消瘦体倦,少气懒言;脾胃气虚,纳运失常,故见纳呆食少,大便溏薄;土虚木郁,致肝气不利,故见脘胁胀满;舌质淡,苔白腻,脉弱而缓为脾胃气虚之征。此型多为消化功能不佳,伴有较轻的胆系炎症和胆道生理功能紊乱者。 3、治疗宜益气健脾、疏肝利胆。 (1)中药汤剂: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方解:柴胡、白芍一散一敛,疏肝解郁以平肝;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显;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则祛湿之力更着。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加减:若胸膈痞满,可加枳壳;若胁腹胀满明显,可加木香、郁金、乌药等。亦可选用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2)针刺疗法及耳压疗法:参见慢性胆管炎之治法。 (五)肝肾阴虚型 1、临床表现胁下隐痛,头目晕眩,心烦少寐,口干咽燥。耳鸣盗汗,颧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病机分析患者久郁不解,病久及肾,致肾阴亏虚;或肝胆火郁,日久伤阴;因肝肾同源,久致肝肾阴虚,脉络失养,故胁痛隐隐;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目失所养,故头目晕眩;阴虚则内热,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阴虚津液不足,故口干咽燥;肾开窍于耳,阴虚内热故耳鸣,阴虚阳浮则盗汗、颧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征。此型多有较重思想压力,形体瘦弱,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治疗宜滋补肝肾、养血育阴。 (1)中药汤剂:常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方解: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滋阴补。肾,当归、白芍养血补肝,柴胡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泻肝火。诸药相伍,共奏滋阴清肝之效。加减:如纳呆食少,加神曲、麦芽、山楂;气血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熟地;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有结石者加金钱草、王不留行、鸡内金;胁痛如刺者加红花、郁金;胀痛、嗳气者加佛手、川楝子。亦可选用一贯煎加减治疗。 (2)针刺疗法及耳压疗法:参见慢性胆管炎之治法。 三、手术治疗 经以上治疗,效果不佳,并查明却有难以清除之结石或胆管狭窄、梗阻,或有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者可再行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预防】 预防POS的发生十分重要,首先应在术前进行仔细检查,以求全面正确的诊断,并注意排除肿瘤及胆道邻近器官的病变。其次应告诉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哪些症状,哪些症状可以缓解,哪些症状不受手术的影响,哪些尚需进一步治疗,并将术后饮食、起居方面尚需逐渐适应的过程告诉患者;手术操作需细致、认真,必要时对可能恶性的病变进行病理检查或术中胆管造影。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不能过长,拔管前最好能进行T管造影。 【转归与预后】 本病若能查明原因,经妥善处置,一般预后较好,如病因不明或经上述治疗而效果欠佳者,则预后相对较差。
预防预后:
胆道术后综合征病因概要: 胆道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广泛,约半数患者为器质性因素,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因。胆道术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手术不彻底或手术失败所致、术前诊断不全面,亦有因胆道功能紊乱所致。非胆道系统因素误将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复发性胰腺炎等诊为胆囊疾患而手术以及精神因素。 胆道术后综合征详细解析: 【西医病因病理】 本征的病因较为广泛,约半数患者为器质性因素,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因。胆道术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 1、胆道系统因素①手术不彻底或手术失败所致,如肝外或肝内胆道残余胆石、胆囊管残留过长、胆道损伤等。②术前诊断不全面,如漏诊肝内、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癌等。亦有因胆道功能紊乱所致,主要为缺少浓缩胆汁、Oddi括约肌动力紊乱、胆道失弛缓等。 2、非胆道系统因素误将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复发性胰腺炎等诊为胆囊疾患而手术。尚有因合并胆道邻近器官的疾病,如胰腺炎、肝炎、肝硬化、肿瘤等;或由于手术引起的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脓肿、瘘管、粘连等。 3、精神因素手术后原有症状仍在,甚或出现新症状,必然产生不良的精神影响。据报道PCS患者中约43%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错乱。 【中医病因病机】 本征多属中医学“胁痛”范畴,以气滞、血瘀、湿热为其基本病机。 1、肝郁气滞肝性动而主疏泄,胆道术后综合征的病因为情志不畅,或暴怒伤肝,皆能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滞络痹而致胁痛。 2、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气滞日久,渐成气滞血瘀,阻塞胁络,而发生胁痛。 3、肝胆湿热外湿内侵或湿自内生,郁而化热,蕴结肝胆,胁络阻滞而痛,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则可见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