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
什么是胆道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疾病。《内经》中称为“蛟”。《伤寒论》338条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主之。”说明古代医家对蛔虫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胆道蛔虫病是指蛔虫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钻人胆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相荚的临床表现,由于生活、卫生习惯原因,本病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一般情况下,蛔虫寄生在小肠,主要以空肠与回肠上段为主,当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如高热、腹泻、应激、驱虫不当、饮食不节、胃酸度降低以及手术刺激等因素,蛔虫因其寄生环境发生变化而窜动,引起蛔虫上行并钻入胆道所致。当奥狄括约肌功能失常,则更易并发胆道蛔虫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虫体刺激可产生Oddi括约肌的强烈收缩或痉挛。这种痉挛可引发剑突下偏右的剧烈阵发性绞痛,并有钻顶的感觉,以致病人坐卧不安,捧腹屈膝,但始终未能找到一舒适的体位。出现Reynolds五联症。并发肝脓肿、胰腺炎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一)症状、体征 1、腹痛常位于剑突下的中上腹:有阵发性副烈绞痛,患者辗转呼叫,坐卧不安。大汗淋漓,有虫钻样感觉:整个虫体进入胆管或肝内胆管或暂时安静.可有短暂的间歇缓解期,随之再次发作,这是胆道蛔虫性腹痛的特点=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黏液与胆汁,如吐出蛔虫,对诊断胆道蛔虫病有重要意义。个别病例整个虫体进入胆管亦可无痛。 2、无或仅轻度黄疸是胆道蛔虫的又一特点,因虫体蠕动前进,不引起完全性梗阻,约20%伴发胆道感染引起胆管梗阻可伴明显黄疸。 3、寒战、高热多发生于24小时后伴胆道感染者。 4、腹部体征本病早期腹软仅有轻压痛,无肌紧张,症状和体征的不一致是胆道蛔虫症区别于其他急腹症的另一特点。 (二)辅助检查 1、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数增高,常在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嗜伊红细胞亦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发病之初无贫血,如并发出血,红细咆计数可降至2×10^12/L以下。 2、血培养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或绿脓杆菌。肝功能试验常正常。 3、急性期过后十二指肠引流液镜检可见蛔虫卵。 4、B型超声检查可见胆管扩张,内有蛔虫的征象。 5、内镜检查可发现虫体(也可用于取虫治疗)。 (三)并发症 1、胆道感染胆管炎,约40%,胆囊炎约40%,感染性休克约6%。 2、急性胰腺炎约3.5%,虫体钻入胆总管,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感染胆汁逆流至胰管可引起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虫体钻入胰管可引起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虫卵沉积于胰管引起炎症,纤维化,可致慢性胰腺炎。 3、胆道出血约3.5%,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后有呕血,黑便。 4、胆囊结石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约19%,是蛔虫残骸碎段或残留角质作为结石的核心者。某些地区结石剖析以虫体或蛔虫卵为核心者百分比特别高。 5、其他胆总管穿孔。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诊断要点 (1)病史:曾有便、吐蛔虫史,多有不当驱蛔虫史或有消化道功能紊乱病史。 (2)体征:腹部体征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有剑突下或偏右方深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常与症状不符,体征轻微与症状不符是本病特点,黄疸少见。当伴有不同并发症时,可有相应体征。 (3)临床表现 腹痛为突发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疼痛时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腹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可全无症状。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多增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可查见蛔虫卵。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为首选诊断方法,可显示为胆管内有平行强光带及蛔虫影。ERCP、MRCP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腹痛常为持续性剧痛,位于上腹或偏左,向腰背部放射、无钻顶感,腹部体征明显。血清淀粉酶可明显增高。但要注意胆道蛔虫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存在。 (2)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起病相对缓慢,腹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位于右季肋区或剑突下,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没有胆道蛔虫病时严重,呕吐相对较少发生,腹部查体时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有肌紧张和反跳痛,B超可资鉴别。 (3)消化性溃疡穿孔:多有长年消化道症状,发病也急骤,但上腹剧痛可很快波及全腹,为持续性疼痛,查体腹膜炎体征显著。X线检查50%患者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4)急性胃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并恶心、呕吐,其疼痛程度没有胆道蛔虫病时剧烈,位置也多在脐周或偏上,腹部查体无明显压痛点,听诊肠鸣音亢进。
疾病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概要: 胆道蛔虫病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可酌情给予适量阿托品、山莨若碱、维生素K3等药物肌注。取内镜治疗方法取虫具有痛苦小、损伤轻、疗效明显等优点。或者通过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为主。 一、治疗原则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均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治愈,但须彻底驱虫。以防复发。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疰时,可酌情选择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治疗方法 (一)内科治疗 1.解痉镇痛 可酌情给予适量阿托品、山莨若碱、维生素K3等药物肌注,以扩张胆管、缓解胆道痉挛。对诊断明确且疼痛剧烈者,可酌情使用哌替啶、吗啡等中枢镇痛剂止痛,或配合使用苯巴比妥钠、异丙嗪或氯丙嗪等药物缓解症状。握痛发作时可口服20%甘露醇100~150mL。甘露醇是脱水药,口服后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由于其高渗作用,有利胆泻下功能。甘露醇口服后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I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使胆囊收缩,胆总管括约肌松弛,Oddi括约肌开放。另外甘露醇有弱酸性质,可能有制蛔效果,同驱虫药并用,可加速虫体从胆道退出而排出体外。此外,中医疗法有①针刺疗法:取鸠尾、巨阙、足三里、至阳、太冲、肝俞、胆俞、内关等穴。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可使胆囊收缩,胆汁排出量增加和胆管内压增高,针刺前述穴位均有解痉止痛作用,内关还有止吐之功。太冲穴位注射小剂量阿托品,有显著止痛的效果。②耳针:刺胰胆、肝、交感及神门有快速解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收缩胆管排出了虫体。③其他:穴位注射疗法,推按运经仪治疗 2.排虫驱虫 疼痛缓解后给予驱蛔虫治疗:甲苯咪唑(安乐士),每片500mg,顿服一片;左旋咪唑,成人1.5~2.5mg/kg,儿童2~3mg/kg,睡前顿服一次;噻嘧啶(抗虫灵),5~10mg/kg,睡前顿服一次;阿苯哒唑(肠虫清),400mg,顿服。对混合感染钩虫、鞭虫、蛲虫者则可将丙硫咪唑200~300mg和甲苯眯唑400~500mg联合服用。中医治疗可用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效果较好,蛔虫喜温,脏寒则虫不安而上膈,蛔虫又有遇酸则止,得苦则定,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的特点,而乌梅汤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种成分,并补气血,有排虫扶正之效,水煎服,每日1剂,每6小时服1次。 3.消炎利胆 早期单纯性胆道蛔虫病人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无须使用抗生素,可酌情使用利胆药,如熊去氧胆酸0.25~0.5g,3/日。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有较好的利胆作用。并发胆道感染时,须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的抗生素以及哌拉西林、头孢唑啉或头孢哌酮等胆道浓度较高的广谱类机生素。中医可用茵陈蒿汤加郁金、木香、金钱草、鸡内金、川连,有利于增加胆汁排出量,增强胆囊收缩,松弛括约肌,还有消炎作用。 4、蛔厥者,用胆道驱蛔汤或乌梅汤,以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5.营养与水盐代谢的平衡,及时合理地补充营养、水分和电解质,防治酸中毒十分重要,病情严重时可予输血。 (二)内镜治疗 采取内镜治疗方法取虫具有痛苦小、损伤轻、疗效明显等优点,能迅速根除病因、解除症状,可有救防治因蛔虫带入的大量肠源菌、代谢产物及死亡后分解的虫体刺激所致的胆道感染、梗阻,甚至肝脓肿等,亦避免了虫体留在胆道内成为结石核心而并发胆道结石,属于治疗胆道蛔虫病的最佳选择。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①症状严重且经保守治疗24h不缓解者;②已并发胆管炎、胰腺炎者;③胆管内有蛔虫残骸存留不能自行排出者。根据病人的发病急缓、虫体形态及位置、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可行急诊取虫和择期取虫。 1.急诊取虫 适用于部分虫体进入胆道、虫体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的急性胆道蛔虫症。急诊B超检查可发现胆道内有双线状强回声带或蛔虫蠕动影像,即在床旁或B超室行急诊内镜取虫。插入内镜后即可见留于十二指肠乳头外的虫尾,用圈套器套住后收紧周定在内镜上,将虫体拉出胆道后连内镜一并由口腔退出。如镜下发现蛔虫已完全进入胆道,可尝试行胆道插管,将圈套器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后即张开,大小可根据造影或术前超声显示的胆管内径确定,使之正好能贴住胆管四周,由下向上推进,套住虫体后缓慢向外拉,直至将整条蛔虫取出。如果取虫失败,则应转送x线透视室。行ERCP检查并在电视监视下用取石网篮套取蛔虫。 2.择期取虫 适用于临床症状已缓解,虫体仍部分进入或完全进入胆道的病人。十二指肠镜观察乳头,如发现蛔虫嵌顿于乳头开口时.立即用息肉圈套器套住蛔虫尾部将虫体自胆管内拖出。如蛔虫未嵌顿于乳头内,则行造影,如胆总管内有条状负影.自乳头插入取石网篮直至肝门部.张开网篮后反复回拖网篮直至套住蛔虫体并拖出。蛔虫体部分进入左或右肝内胆管时,可先自网篮造影孔内快速注入生理盐水或稀释的泛影葡胺,使虫体退回至胆总管内再行取虫。一般情况下,当虫体或蛔虫残骸位于胆管内时,取虫难度要大于虫体嵌顿于乳头内,此时术者要耐心、熟练地反复逆行插管套取蛔虫,切忌暴力逆行插管,以免引起乳头水肿。通常情况下,胆道蛔虫尤其是蛔虫已进入胆管内时,乳头括约肌比较松弛,取石网篮比较容易插入胆管内,因此,不需常规行乳头括约肌切开,但需要深插取石网篮,有时还需通过增加胆管内的压力使虫体向下端胆管退缩。如果选择性插管失败、合并胆总管结石或Oddi括约肌纤维化,可行EST术切开括约肌,用取石网篮套取结石和蛔虫。当胆道蛔虫并发严重胆管炎或胰腺炎时,取出蛔虫后进行有效的鼻胆管胆汁引流,可以较好地控制并发症。并发有胆管炎、胰腺炎或在胆管内取蛔虫者,取蛔虫后行鼻胆管引流,病情好转后拔除鼻胆管。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胆囊蛔虫病:经非手术治疗3~5天以上症状仍未能缓解。 2)进入胆道蛔虫较多,难于用非手术方法治愈,或合并胆管结石。 3)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重症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肝脓肿、胆汁性腹膜炎等。 (2)手术方式 1)内镜下取虫: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在胆道蛔虫急性发作时,若发现蛔虫尚未全部进入胆道内,可将其钳夹取出;当蛔虫已全部进入胆道内时,可将Oddi括约肌切开,并将异物钳伸入至胆总管内将蛔虫钳夹取出。如果已经并发急性胆管炎,则宜在术后行ENBD,引流胆汁控制感染。 2)胆总管探查取虫和引流:手术时切开胆总管后,尽量将肝内、外胆管中的蛔虫取尽,按摩肝脏,有助于肝内胆管蛔虫排出,如有条件,可行术中胆道镜或胆道造影,明确胆道内是否残留虫体。手术毕,应放置一管径较粗的“T”形管,以便于手术后胆道内蛔虫排出。手术后应定期驱蛔治疗,以防肠道内蛔虫在手术后再次进入胆道内。
预防预后:
胆道蛔虫病病因概要: 胆道蛔虫病的病因是: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蛔虫有钻孔特性、全身或局部环境改变、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可刺激蛔虫钻入胆道。 胆道蛔虫病详细解析: 病因: 肠道蛔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蛔虫通常寄居在人体小肠的中段。当蛔虫寄生环境变化时而发生窜动,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便有可能进入胆道。胆道蛔虫病发生大致有以下原因: ①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胃酸度降低时蛔虫便可因其寄生环境的变化而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儿童和孕妇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其胃酸度低有关。 ②蛔虫有钻孔特性,上行游动至十二指肠时可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道,特别在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失调时,蛔虫更易钻入胆道。 ③全身或局部环境改变,如发热、呕吐、腹泻及饮酒等可刺激蛔虫活动,上行至十二指肠进入胆道。 ④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可刺激蛔虫钻入胆道。 病理: 蛔虫通常寄居在人体小肠的中下段.当虫体受到环境变化或刺激时,蛔虫即可逆行向上窜人胃或十二指肠。蛔虫在通过Oddi插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烈疼痛可获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时刺激胆管粘膜也可诱发胆道阵发性疼痛,也由于蛔虫的活动.使胆总管未被完全阻塞,因而病人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引起胆道感染,严重者可演变为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肝脓肿、胆道出血;如果蛔虫嵌顿于Oddi括约肌处或胰管开口处,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少数病人可转化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当蛔虫未退出胆道时,往往不能长期存活,虫体的尸体碎片或虫卵又可成为结石核心,引发胆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