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
什么是抽搐?
抽搐(tic)是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的不自主的肌痉挛收缩,且带有关节运动。多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随意运动的丧失。临床表现多为四肢和躯干骨骼肌强直性收缩或阵挛性收缩,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多伴有意识丧失,常反复发作,轻者为局限性抽搐。为躯体或颜面某一局部连续性抽动。抽搐来之较急,大多到急诊室就诊,可见于多种疾病,且多为严重阶段,平时需要我们熟记能引起抽搐的各个系统疾病及其他们的抽搐特点、伴随症状,全面有序的进行各个系统检查,尽早做出病因诊断。异常的肌肉收缩来自肌肉、周围部位或非神经系统任何水平的障碍,单纯来自肌肉的收缩一般指发生于局部肌束的颤动而无关节的运动,如肌束颤动、肌肉颤动。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抽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全身强直一阵挛性抽搐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形式。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昏倒在地,全身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部分患者倒地之前,先尖叫一声,尖叫是由于呼吸机与声带同时收缩。肺内气体从狭窄的声带间隙急速挤出所致。强直性抽搐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或后仰,双眼侧视或上翻;上肢的肩部内收,肘、腕及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双手握拳;下肢髋关节稍屈曲,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及足趾屈曲;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出现呼吸停止;颜面及全身皮肤由苍白或潮红迅速变为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强直性抽搐一般持续15—30s,继之转为一伸一屈的阵挛性抽搐,头部、躯干及四肢肌肉抽动强烈而有节律,呼吸逐渐恢复。紫绀消失.全身出汗,唾液分泌增加。咀嚼肌的阵挛性抽搐可咬破舌尖及颊部黏膜而致出血,血液混于唾液呈红色泡沫状从口角流出。膀胱和腹壁肌肉的收缩导致小便失禁。阵挛性抽搐一般持续:30s一3min。此后,抽搐停止,患者意识仍不清,呼吸渐平稳,脸色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生理反射恢复,经过一段时间深睡后开始清醒。醒后对发作经过毫无记忆,但感到头痛、头昏、精神差、疲乏无力,偶有短时单肢轻瘫,偏轻瘫及失语,这种现象常提示在相应的大脑皮质有病灶存在。有的患者在意识恢复过程中有朦胧状态和精神错乱,表现为躁动不安,从床上跳起往外奔跑,甚至有错觉、幻觉、自伤及伤人等破坏性行为,也有表现为游荡症者。 全身强直一阵挛性抽搐多见于癫痫大发作。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高热惊厥等疾病的抽搐也多属于这一类。癫痫大发作如频繁出现。一次接着一次连续不停,间歇期时间短,两次发作之间无清醒期,则称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持续昏迷,如不控制抽搐昏迷则逐渐加深,同时伴有高热、脱水、衰竭等严重情况,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癫痫持续状态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痫患者,前者多由于骤然停用抗癫痫药物及感染,后者的病因是脑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等。 (二)全身强直性抽搐 这类抽搐表现表现为全身肌肉张力持续性增高,四肢呈伸性强直,头后仰,上肢内旋,肘关节伸直或半屈,前臂旋前,手指略屈曲,下肢髋和膝关节伸直,踝及趾关节跖曲。有时伴角弓反张及呼吸不规则,意识多数丧失,也有清醒者。每次发作持续10多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这类抽搐见于强直性癫痫、破伤风、士的宁中毒、狂犬病、脑炎后遗症等情况。强直性癫痫又称为中脑性发作、脑干性发作。是由于中脑直接或间接受压引起,常见于脑干疾病、小脑肿瘤、颅后窝肿瘤、脑室出血等疾病。 (三)全身阵挛性抽搐 患者开始发作时,意识丧失或明显障碍,全身肌张力突然降低,跌倒在地,继之全身肌肉阵挛性抽搐,但往往两侧不对称,以一侧或以个肢体较明显。抽搐的幅度及频率时常变动,不同部位抽搐的幅度和频率也有差异,例如面肌快而幅度小的抽搐。可伴慢而强烈的上肢抽搐及快速的下肢肌阵挛。抽搐一般持续数分钟。除持续时间甚长者外,意识恢复迅速,植物神经症状较轻。这类抽搐几乎发生于婴儿和幼童.多见于发热过程中,也见于原发性癫痫及变性疾病。 (四)全身肌阵挛性抽搐 抽搐表现为头、颈、躯干及四肢的肌肉短促的抽动,可一次或数次的连续发生。抽搐时间短,整个过程意识不丧失,这是和全身性肌阵挛性发作的不同点,这类抽搐也多见于儿童,如非典型小发作,但也可见于成人癫痫。 (五)局限性痛性抽搐 这类抽搐的特点是以局部突然或肢体星阵挛性抽搐,大多数始于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以后向肢体的近端蔓延,扩展到一个或一侧肢体。患者多无意识丧失。这种抽搐又称为贾克森(Jacksona)癫痫。抽搐也可局限于起始部位,不扩散或波及对侧肢体成为全身性抽搐,不伴意识丧失。局限性抽搐持续的时间虽然比癫痫大发作长,但仍属短暂,偶然持续的或间歇的持续数小时、数日之久,成为局限性抽搐持续状态。严重或持续的抽搐之后,可出现该肢体的一时性瘫痪,成为陶德(Todd)瘫痪。局限性病性抽搐常提示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有器质性病灶,常见于某些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寄生虫病及颅脑外伤后遗症等疾病。
疾病检查:
辅助检查 抽搐是全身疾病伴发的。应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心电图、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肝肾功能、毒气分析、内分泌检查等,一旦怀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临床提示部位和性质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头颅x线、CT、MRI、脑脊液、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 诊断 (一)诊断方法 临床上引起抽搐疾病很多,可见于多个系统,抽搐的原因不明,抽搐的形式也不同,伴随的症状各具特点,认真地观察抽搐的特征,详细而全面的掌握各种疾病的抽搐形式及伴随症状,可以大致确定是哪一种疾病,再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一般即可明确病因。 (二)常见症状 1.癫痫既往病史提供有反复发作,发病前患者有头昏、心悸、精神错乱、幻觉等先兆,发作时发出尖叫,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全身强直、呼吸暂停、两眼上翻、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数秒后全身出现阵挛性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可考虑癫痫大发作。如抽搐发作的时间持续在30分以上,为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头部病史大致可区分,脑电图可提供明确诊断。因抽搐时同大于5分钟,脑组织易缺氧受损,应立即进行治疗。 2.脑部疚病性抽搐 (1)炎症性疾病包括病毒性及细菌性脑炎和脑膜炎引起的抽搐,这类疾病抽搐前均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感染及颅内高压等表现,多有一定的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脑脊液检查可协助诊断。 (2)脑囊虫病的抽搐表现为类似癫痫样发作,发作后有一过性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或失语、失明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大便中可有绦虫卵,头CT和MRI可明确诊断。 (3)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等均可引起抽搐,其抽搐特点为全身性或局限性发作.严重时形成癫痫持续状态,起病急.发展快,进行性加重,高血压脑病在抽搐发作前,有血压显著升高(260—180mmHg)、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精神错乱等先兆。 (4)脑肿瘤引起的抽搐.在无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长期不易控制,伴有颅内高压、眼底视神经水肿及定位体征,如单瘫、偏瘫、感觉障碍、失语、头CT和MRI均可明确肿瘤部位。其次,颅脑外伤可发生抽搐,以癫痫样抽搐为特点时,可发生骨折或关节脱位;妇女生产后一个月内抽搐往往提示皮层、静脉或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通过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脑CT和MRI有助于判断引起抽搐的病变部位。 3.低血钙性抽搐 抽搐具有典型的特点,血钙<1.75mmol/dl(7mg/d1)常发作。发作时。腕和双手呈强直性痉挛,以肢断最为明显,呈“助产士手”、“芭蕾舞足”,严重病例全身骨骼肌均呈痉挛状态,可导致暂停窒息,血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4.低血糖性抽搐 严重低血糖可引起抽搐发作,抽搐发作前,患者有心悸、软弱多汗、震颤等先驱症状,继而出现手足麻木、肌痉挛。表现为局限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因血糖低(50—60mg/d1)时发生全身性抽搐,及时测定血糖即可诊断。 5.晕厥引起的抽搐 晕厥时间大于30s的患者大多伴发抽搐,但抽搐时间短,主要表现为角弓反张、面部和上肢阵挛性抽动.抽搐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20s。患者有典型的晕厥先兆,头晕、心悸、黑朦、乏力等。 6.心源性抽搐 心脏本身排血功能减退引起脑部缺血发生短暂性意识丧失,呈为心源性昏迷。昏迷发作数秒可有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紫绀等表现称为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大多短暂,发作后意识常立即恢复。一般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严重的心律失常或有心音及脉搏消失,血压下降,心电图可作为辅助依据。 7.癔病性抽搐 青年女性多见,有精神刺激史,在人多的场合发作,双目紧闭、呼之不应.以肢体不规则抖动为主,有明显的屏气或过度换气,可出现四肢麻木及手足抽搐,发作时多不引起跌伤,无咬破唇舌,无大小便失禁,暗示或强刺激可中断发作。脑电图及辅助检查均正常。 8.破伤风所致抽搐 有典型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和肌肉剧烈疼痛,无意识障碍,仔细询问受伤史是诊断的关键。 9.高热惊厥 单纯的发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3岁儿童。大多数发生急性热病中,体温短时间内上升至39℃以上,一般在12~24小时内,其表现为全身阵挛性发作或强直性抽搐,抽搐时限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高热退后,惊厥即可缓解,发作后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脑电图表现为节律变慢或枕部有高电位活动,热退脑电图正常。 10.子痫性抽搐 子痫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产后一周内。多数发生在产前,抽搐前多有先兆子痫症状(个别患者前期症状不明显.突然发作抽搐或进入昏迷)。于痈发作件征是:开始于面部,眼球固定,斜视一方,瞳孔散大。从嘴角开始出现面部肌肉痉挛,数秒钟后全身肌肉收缩,面向一侧歪斜,双手臂屈曲握拳,腿部旋转,持续约10s,下颌及眼皮一张一合,全身上下迅速强烈痉挛,口吐白沫、舌被咬破,眼结膜充血,面部发紫。发红,历时1—2min进入昏迷,少数患者抽搐后,立即清醒,也可停止片刻再发生抽搐。有时抽搐可以为突发症状,伴谵妄、昏睡或昏迷,通常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改变,一般在妊娠后期,实验室检查及病史可明确诊断。 11.肝性脑病性抽搐 常有肝硬化病史,肝性脑病是肝硬化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抽搐表现为扑翼样震颤,患者双臂平伸手指分开,可见双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和腕关节有快速不规则扑翼样抖动。患者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四肢屈曲和面肌抽搐。12.尿毒症引起的抽搐 抽搐伴随少尿或无尿,尤其前驱症状有贫血、厌食、呕吐、头昏、头痛、乏力、理解力及记忆力减退的,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烦躁不安,肌肉颤动、抽搐;局限性或全身性发作,全身发作前常有步态不稳、手指震颤、扑翼样震颤及肌震颤,最后可发展到表情淡漠、嗜睡和昏迷,肾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13.药物中毒性抽搐 美解眠、回苏灵、茶碱、可拉明等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使用过量时,可引起抽搐;大量服用苯巴比妥等药物后。突然停用.大多数日后出现全身性抽搐。发作前先出现肢体震颤,定向力障碍.昏迷早期有四肢强直性抽搐病伴有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发芽的马铃薯以及亚硝酸盐中毒、植物性毒物等均可引起抽搐,有机磷农药更为常见,全身胆碱酯酶活力在正常值的30%以下常可发作,呈四肢强直性抽搐。通过毒物分析,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 (一)一般措施 保持安静、减少刺激、防止受凉、避免外伤。对全身性抽搐的发作期,应用纱布包绕压舌板.放置在患者上、下牙齿间防止咬伤舌头。如有呕吐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如发生青紫需给氧气吸入。 (二)病因治疗 根据抽搐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如中毒性抽搐,应去除人体内毒物和应用特效的解毒剂;高热惊厥,首先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低血糖发作,应立即静滴高渗葡萄糖;糖尿病的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则需要胰岛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抽搐进行抗炎治疗;颅内肿瘤经手术可终止发作。 (三)对症治疗 积极控制抽搐发作。一般阻安定100mg或氯硝西泮1一2mg缓慢静注.也可肌注苯巴比妥钠0.1一0.2g,或水合氯醛或副醛灌肠,也可用阿米妥钠0.3—0.5g肌注,儿童用量一般0.15—0.3g肌注即可。也可用苯妥英钠肌注,成人每次100—250mg,每日1一3次,也可做静脉注射,但注射药时应缓慢。
预防预后:
一、病因 (一)颅内病变 1.颅内感染,包括各种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 2.颅内肿瘤。 3.颅脑外伤。 4.脑寄生虫病,如脑吸血虫病、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型疟疾等。 5.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钩端螺旋体动脉炎等。 6.癫痫。 7.其他疾病。 (二)全身性疾病 1.感染.如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肺炎、放疗等引起的中毒性脑病。 2.缺氧.如窒息、一氧化碳中毒。 3.代谢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低血镁、高血钠、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昏迷等。 4.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病、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等。 5.中毒,如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汞中毒等。 6.其他疾病。如胶原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高热、中暑、日射病等。 7.癔症性抽搐 二、发病机理 抽搐是脑内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关系发生障碍的表现,是脑细胞功能紊乱引起中枢神经元异常放电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大脑缺氧和缺血 脑组织对血和氧的需要比体内其他组织大,且对缺氧和缺血的耐受性最差,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严重感染时,常引起全身微血管痉挛及凝血机制障碍,影响脑部微循环。脑动脉阻塞、脑血管痉挛、心源性缺血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和窒息也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使脑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而引起抽搐。 (二)代谢紊乱 抽搐阈的高低与细胞内、外电解质的相对浓度有关,其中钠离子浓度的改变起主要作用。低血钠时,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降低,形成低渗状态,使细胞外的水分向细胞内移动,引起细胞内水肿。高血钠时,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向细胞外移动,引起细胞内脱水。水肿和脱水均引起脑细胞功能紊乱。此外,钙具有维持脑细胞对钠和钾的选择性通透,钙降低时,引起细胞膜不稳定和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低血镁也同样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以上各种电解质紊乱均可能发生抽搐。糖代谢障碍如低血糖时,也可发生抽搐。 (三)脑细胞损害 大脑神经细胞的各种慢性退行性变、坏死、脑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充血、胶质增生、变性以及软化灶的形成,均能影响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和正常功能,产生异常放电,引起抽搐。 (四)脑部病灶刺激脑肿瘤、血管畸形、血肿、脑寄生虫病、脑炎、脑膜炎疤痕组织及大脑的其他局灶病变均可使脑细胞受到刺激,因过度兴奋而发生抽搐。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引起的抽搐是由于损害神经细胞膜,阻碍临近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和阻断抑制系统的通路所致。颅脑外伤及某些颅内炎症、寄生虫病、血管性疾病的后遗癫痫,均可能是疤痕刺激引起,与疤痕组织内神经元稀疏、树状突变性、钾离子流失、神经元自发性长期电位波动有关。 (五)遗传素质 原发性癫痫患者。并无上述病理改变及代谢异常。其子女癫痫发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而且亲属的脑电图异常也比一般人高5倍,这些情况说明癫痫与遗传有关。具有遗传素质的患者,由于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当出现一过性或周期性的癫痫阈降低时,便产生痈性抽搐。癫痫的遗传因素可能属于部分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 (六)精神因素 精神创伤可以刺激大脑皮质,使其功能出现一时性紊乱,失去对皮质下中枢的调节与抑制作用,从而产生抽搐,如癔病性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