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什么是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超敏反应有关的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哮喘和全身性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因变应原的性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参与因素、发生机制和个体反应性的差异而不同。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根据反应出现的速度,分为速发型超敏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盖尔和库姆斯将超敏反应分为下述4种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抗原与抗体(通常是IgE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细胞上IgE的Fc受纤搭桥,引起细胞活化,细胞内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形成管道,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SPS-A)等释放。这些介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腺体分泌增多。根据这些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由Ig G或者Ig M介导。细胞上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由于补体、吞噬细胞或 K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属于Ⅲ型的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阿尔图斯反应是一种局部的Ⅲ型超敏反应。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免疫细胞介导的一种病理表现。它是由 T细胞介导的。常见的类型是:化学药品(例如染料)与皮肤蛋白结合或改变其组成,成为抗原,能使 T细胞致敏。再次接触该抗原后,T 细胞便成为杀伤细胞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接触性皮炎。另一个类型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是由某些病原体作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见于结核病、梅毒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见图)。 其他 除上述 4种类型外,还有些学者提出Ⅴ型超敏反应(又称刺激型变态反应)。Ⅵ型超敏反应(又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甚至更多的类型。有些变应原(如青霉毒)也可在同一个体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应同时出现。
疾病检查:
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花粉症 即枯草热,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主要因吸入植物花粉致敏引起,因此具有显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在鼻,眼部和呼吸道,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眼结膜充血等,根据症状及花粉浸液皮肤试验结果诊断并不困难,抗组胺药能显著控制临床症状,也可在鼻,眼局部应用类固醇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如色甘酸二钠等药物,花粉季节前脱敏治疗常能收到较好效果。 (二)支气管哮喘 是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我国北京地区的发病率约5%,是儿科和内科的重要呼吸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有明显家族史,病情迁延,病程较长,频敏发作,并发症较多,美国每年因哮喘死亡约2000~3000例,且有增加趋势,引起哮喘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以及感染特别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挛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粘膜水肿,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粘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这些病理改变和症状主要是LTs和组胺作用的结果,支气管哮喘的分型,鉴别诊断,防治和预后方面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三)特应性皮炎 也称异位皮炎,是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约70%病人有阳性家族史,大多病人血清IgE水平升高,病变以皮疹为主,特点是剧烈瘙痒,急性期的病理改变是细胞间质水肿和上皮内疱疹形成,真皮浅层可有水肿,血管扩张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亚急性期表皮内有小疱和角化现象,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慢性特应性皮炎主要表现表皮角化和增生,皮肤增厚,苔癣化,血管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常有色素沉着,皮疹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和面部,此病可分婴儿型,儿童型和成人型,婴儿的特应性皮炎也称婴儿湿疹,多在生后4~6月发病,病变有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成人型多在青年期发病,表现为泛发的融合的扁平丘疹,病损皮肤增厚和苔癣化,特应性皮炎对理化等刺激异常敏感,大多病人间歇发作,冬季易复发,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表现和阳性家族史。 (四)食物变态反应 一般现于进食后数分钟~1小时,其症状有口周红斑,唇肿,口腔疼痛,舌咽肿,恶心,呕吐等,引起幼儿过敏的常见食物为鸡蛋,牛奶,鱼和坚果果仁等。 (五)过敏性休克 是指强烈的全身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血压下降、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50%的过敏性休克是由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便是青霉素过敏,多发生在用药后5分钟内。
疾病治疗:
抗过敏药物: (1)抗组织胺药。 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最适用于1型过敏反应。常用的有苯海拉明、异丙臻、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特非拉丁等。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 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咽泰)、色羟丙钠、酮替芬(甲哌噻庚酮)等。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3)钙剂 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 (4)免疫抑制剂 主要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硫脞嘌呤等。 脱敏疗法 1.减敏疗法需要用很长时间,舌下脱敏疗法一般两年,皮下注射脱敏疗法至少三年。皮下注射脱敏疗法前半年每周一次,而后两周一次到最后的一月一次。 2.舌下脱敏是每天用药,不耐受情况较为轻微。皮下注射脱敏是将过敏原注射进患者体内使产生耐受力,因此可能会有全身反应,患者注射后半小时应该留在医院观察,以便有紧急情况如呼吸急促、皮肤红肿发痒能尽快处理。 3.过敏个体差异比较大,临床有效率在80%。 4.在脱敏治疗期间如果有过敏症状需要及时配合控制症状的药物治疗。如果减敏疗法情况稳定,只需要做注射治疗就好,如果天气骤变或感冒了,在加以药物以及局部治疗。 5,起效比较慢。由于脱敏治疗至少需要坚持两年,一般起效时间是3-9个月。
预防预后: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变应原。它可以是完全抗原(异种动物血清、组织细胞、微生物、寄生虫、植物花粉、兽类皮毛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非那西汀等药物,或生漆等低分子物质)。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 患特应性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有着遗传素质,患者对吸入或摄入的物质(过敏原)产生由 IgE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而这些物质对无特应性疾病的人是无害的,除特应性皮炎外,通常IgE抗体会介导超敏反应。 近年来已注意到Ⅰ型超敏反应明显的增加与接触胶乳物品的溶于水的蛋白有关(如橡皮手套、牙托,避孕套、呼吸器材的管道、导管,灌肠尖端膨胀的胶乳套),特别见于接触胶乳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以及患脊柱裂和出生时泌尿生殖缺陷的儿童,对胶乳常见的反应是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 机体因自身稳定作用被破坏而出现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或细胞)介导免疫称自身免疫。又称自身变态反应。除外界影响(如药物半抗原、微生物感染)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可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中的免疫应答基因和免疫抑制基因的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