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
什么是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
肠道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而导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此外,饮食、劳倦、寒湿等因素可使本病加重和发展。本病的病位在肠道,与肝脾肾诸脏腑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肝郁脾虚 此类症型患者每因情志抑郁即腹痛肠鸣泄泻,腹痛即泻,泻下不多,泻后痛减,伴有少腹拘急,脘痞胸闷,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寒热夹杂 患者表现为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黏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作,便前腹痛、腹胀、肠鸣,便后痛轻。烦闷不欲食,脘腹喜嗳,口干,舌红苔腻,脉弦滑。 3、脾胃虚弱 主要表现为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并夹有黏液,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腹痛隐隐,肛门坠胀,脘闷不舒,纳差肢倦,面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4、肝郁气滞 症见腹痛便秘,欲便不畅,便下艰难,后重窘迫,脘腹胀闷,胁肋胀满、窜痛、矢气可缓,恼怒忧虑易发,暖气呃逆,纳差,苔薄,脉弦细。
疾病检查:
本病的病位在肠胃,责之于肝、脾、肾,其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累及于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的功能失调。本病早期多属肝郁脾虚;若夹寒、夹热、夹痰形成肝脾不调,寒热夹杂之症;后期累及于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则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
疾病治疗:
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肠道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可用痛泻要方。寒热夹杂可使用乌梅丸。脾胃虚弱可使用参苓白术散。肝郁气滞宜柴胡疏肝散。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肠毒清、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治疗。 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一、审因论治 1、肝郁脾虚 方药:痛泻要方。白术炒6g,白芍药炒6g,陈皮炒4.5g,防风3g。 方解: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俱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 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以加强止痛作用;暖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理气降逆;泄泻加党参、乌梅、木瓜;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或欲便不行者去槟榔、枳实、大黄顺气导滞,降逆通便;若气滞日久,腹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点者,加五灵脂、丹参、桃仁、元胡以化瘀止痛。 2、寒热夹杂 方药:乌梅丸。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6g,当归6g,附子炮、去皮6g,蜀椒炒香Sg,桂枝Sg,人参6g,黄柏6g。 方解:取乌梅之酸涩,可涩肠止泻;而黄连、黄柏具苦寒之性,能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皆为温热之品,可温肾暖脾而助运;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诸药相合,还具有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之功。 加减:少腹疼痛,胀满恶寒者去黄连,加荔枝核、小茴香;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萸;腹痛加元胡、川楝子;湿邪内阻,腹满后得者去党参、大枣,加厚朴、山楂炭、槟榔、藿香。 3、脾胃虚弱 方药:参苓白术散。莲子肉去皮9g,薏苡仁9g,缩砂仁6g,桔梗炒令深黄色6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白茯苓15g,人参15g,甘草炒9g,白术15g,山药15g。 方解: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加减:久泻不止,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黄芪益气升清;肾阳已衰,寒气内盛者,可加肉桂;黎明泄泻,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 4、肝郁气滞 方药:柴胡疏肝散。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5g,甘草3g。 方解: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加减:若痛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二、古方今用 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 制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又兼使药之用。合而成方,深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若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5.2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丸,空腹服,1日2次,陈米汤下。 方解:本方治证为脾虚食滞停,生湿化热所致泄泻。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补脾虚,肉豆蔻助其健脾止泻;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助运而消痞;黄连清热燥湿以解湿热。诸药相合共成消补兼施之剂,使脾健食消,湿祛热清,诸证自除。若脾虚食滞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以温中祛寒;湿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渗湿。 三、中成药治疗 1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 组成:仙鹤草、黄连、木香、蝉蜕、石菖蒲、桔梗。 功用:清热燥湿,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湿热内蕴所致泄泻急迫,泻而不爽,或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口服,1次3粒,1日3次。饭后服。 2肠毒清 组成:五灵脂、红花、甘松、白豆蔻、香青兰、生胆粉、诃子、拳参、草乌叶、木香、水菖蒲、黑冰片、麦冬。 功用:用于胃肠痉挛、呕吐、腹泻、赤白痢疾。用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急慢性结肠炎及各类顽固性肠炎、结肠炎。以及引起的腹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加、便稀、便秘或不成型、颜色黑绿等相关症状。 用法:口服,1次9~13粒,1日1~2次。 3补脾益肠丸 组成:黄芪、党参(炒)、砂仁、白芍、白术(土炒)、肉桂、延胡索(制)、干姜(炮)、防风、木香、补骨脂(盐制)、赤石脂(煅)、当归、荔枝核、炙甘草。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 用法:3量杯(每次6g,每日3次)。 4参苓白术丸 功用:健脾益胃,和中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脘腹作胀,大便泄泻,形体消瘦,精神倦怠。 5香砂养胃丸 功用:健脾开胃,行气化滞。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吞酸嘈杂,大便不调。
预防预后: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因概要: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 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病机,感受外邪,外邪致泻;情志失调,脾气素虚;饮食过量,停滞不化;脾胃虚弱,遂成泄泻;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详细解析: 1病因 本病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其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脾胃的功能障碍是本病发生的关键。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湿胜则濡泻”。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为本病。 2病机 (1)感受外邪: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最为多见,区脾恶湿而喜燥,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以致发生泄泻,所以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其他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可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相兼而致病。所以《杂病源流星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伺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2)情志失调:脾气素虚,或原有食滞,或本有湿阻,但未至发病,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患者情绪仍郁结不解,其后即使没有食滞、湿阻等因素,每遇大怒或精神紧张,即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便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是然。”而程杏轩《医学溯源》言:“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情志失调,气滞伤肝。肝气郁滞,肝郁则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职,横逆侮脾,致脾失健运,气机逆乱,升降紊乱而致传导失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暖气等症状。明代汪昂对此病机有明确认识:“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病见矣。” (3)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而发生泄泻。诚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则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命门火衰:脾的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肠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而引起泄泻。此外:“肾为胃关”,若肾阳不足,关闭不密,则大便下泄。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除六淫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因素外,饮水过多,胃肠不能吸收,水留大肠,可引起泄滞。寒热湿滞蕴结曲肠,病久入络,瘀阻络伤,亦可导致泄泻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