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窒
什么是鼻窒?
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或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生,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主要症候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鼻窒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临床表现以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以鼻塞日久为主要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 鼻窒一名,首见于《素问·无常政大论》:“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隋·《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云:“肺主气……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对鼻窒症状作了简明叙述。《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中首攻详述了本病的特点:“鼻窒,室塞也…·热客阳明而鼻中胀而窒塞也……盖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刷右窍反塞也。”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早期鼻黏膜色红或暗红,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显著凹陷。用血管收缩剂后收缩好。久病者见下鼻甲肥大,呈紫红色桑椹状或结节状,触之有硬实感。弹性差。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部分患者可见严重的鼻中隔偏曲。 【鉴别诊断】 (1)慢鼻渊:鼻塞呈单侧或双侧性,鼻涕呈黏液脓性或脓性,量多,擤净鼻涕后鼻塞可改善,嗅觉减退与头昏较鼻窒为甚。鼻腔检查见鼻道积有脓涕,鼻甲肥大以中鼻甲为甚.病程长者中鼻甲多有息肉样变。x线摄片示鼻窦黏膜增厚,透光度差,或有积脓,以此可与鼻窒鉴别。 (2)鼻中隔偏曲:鼻塞为单侧性或交替性。常有鼻衄、头痛。鼻腔检查见鼻中隔有不同程度的偏曲或嵴突。偏曲对侧鼻甲可有代偿性肥大。 (3)鼻狼疮:初期有鼻塞、鼻涕增多,但其涕液由稀薄、黏稠而渐转为脓性,或结成脓痂,有臭味,偶有鼻衄。鼻腔检查有灰白色小节,鼻前庭及鼻周皮肤亦可有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褐色结节,组织活检示狼疮性改变,绪棱菌素试验阳性可资鉴别。
疾病治疗:
1.药物治疗 (1)肺经蕴熟,壅塞鼻窍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伴有口干,咳嗽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本证以鼻塞日久,时轻时重,检查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兼见肺经蕴热的脉舌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处方: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 鼻塞重者,加石菖蒲、路路通;头痛明显者加白芷、蔓荆子;咳嗽痰黄者加川贝母、瓜萎、前胡;晒干甚者加玄参、天花粉、生地;大便燥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症状加重。可伴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检查见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本证以鼻塞时轻时重,倦怠乏力.恶风自汗等肺脾气虚的脉舌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处方:肺气虚为主者,温肺止流丹(《痔医大全》)加减;脾气虚为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肺气虚为主,可加五味子、白术、黄芪以补气益肺脾。鼻塞重者,加白芷、石菖蒲、苍耳子;嚷嗽痰稀者。加半夏、陈皮、前胡;恶寒重者.加防风、藿香、紫苏。脾气虚为主,鼻塞重者加石菖蒲、霰香、苍耳子、路路通;湿浊甚者加泽泻、车前子;涕黄稠者,加黄芩、金银花、鱼腥草;易患感冒者,可合用玉屏风散。 (3)邪毒九留,血瘀鼻窍 证候:鼻塞较重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耳闭重听.嗅觉减退,咳嗽痰多,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检查见鼻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桑椹状。本证以鼻塞较重,检查见鼻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及舌质暗红,脉弦或涩为辩证要点。 治法:清泻湿毒,祛瘀通窍。 址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鼻塞重、嗅觉迟钝者可酌加辛夷花、白芷、石菖蒲、丝瓜络;头胀痛、耳闭重听者,加柴胡、蔓荆子、菊花;咳嗽痰多,加桔梗、杏仁等。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鼻通 迎香 口禾器 上星 通天 合谷 方中以鼻通、迎香、口禾器行气活血,通利鼻窍;通天、上星行气化瘀,活血通窍;远取合谷调和气血、疏通鼻络。全方共奏行滞化瘀,通利鼻窍之功。 加减运用;肺经蕴热,壅塞鼻窍,加尺泽、列缺;肺脾气虚,邪滞鼻窍以肺气虚为主。加肺俞、太渊;以脾气虚为主,加脾俞、足三里;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者,加血海、三阴交、曲池。必要时可配合电针仪治疗,以增强疗效。若头昏痛者,加印堂、百会、太阳、神庭等以清利头目,舒缓阳气而止痛。若耳鸣者,加外关、听会,以通利耳窍。操作方法:鼻通、迎香针刺沿皮向上,针感至鼻腔。上星针尖向下。合谷直刺,行平补平泻。尺泽、列缺、三阴交、曲池等常规针剌,用泻法。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等常规针刺,行补法,可配合灸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1次。隔日治疗1次,待症状消失后,每周治疗2次,以巩固疗效。 (2)艾炎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及寒滞血瘀证。取穴原则同针刺用穴,并重点灸百会穴。因百会属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其经脉至于鼻部,故灸取百会有温阳益气、逐寒通窍之功,若肺气虚者。配肺俞;脾气虚者,配脾俞、胃俞等。灸法以温热悬灸为宜,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若鼻塞明显者,可将苍耳子散卷入艾卷中.灸取迎香穴,以芳香通窍。灸法以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为宜。 (3)耳针疗法:各证型均可应用。取穴以内鼻、林、脾、内分泌、肾上腺、脑点、皮质下、额为主。用耳针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以调理脏腑,祛邪通窍。 (4)穴位埋钱:临床应用较少,但亦有报道取迎香、印堂、曲池、合谷穴。以医用羊肠线埋线,取得疗效者。 (5)穴位注射:多用于虚证及瘀证。一般选用迎香、合谷、足三里、肺俞、脾俞、胃俞等穴。用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渣、胎盘注射液、维生素B12等进行穴位注射,每次每穴注射0.5—1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预防预后:
本病多因正气虚弱,伤风鼻塞反复发作,余邪未清,或鼻窍及其邻近病灶的影响,不洁空气,过用血管收缩剂滴鼻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病机多与肺、脾二脏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有关。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 伤风鼻塞失治,邪热伏肺,久蕴不去,壅结鼻窍,鼻失宣通,气息出入受阻.而发本病。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久病体弱,耗伤肺卫之气,邪毒留滞鼻窍,而发本病。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病后先养,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湿浊滞留鼻窍,而发本病。 3.邪毒久留。血麻鼻窍 病久失治,或外邪屡犯,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邪毒久留,壅阻鼻窍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