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中医)
什么是鼻塞(中医)
?
鼻塞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等。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临床上有发作性、交替性、持续性、间隔性等不同情况。在治疗上,除药物内服之外。尤需结合吹鼻、滴鼻法通窍,直接用药易于局部渗透吸收而取效。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般而言,急性鼻塞,多呈发作性,易起易已,常由风邪柬肺所致,而伴有外感表证。慢性鼻塞。以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为主要特点,可因肺、胃热盛或肺、脾气虚引起;若日久不已可致气滞血瘀,呈持续性鼻塞。 (一)风寒束肺 鼻塞呈发作性,鼻流清涕。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脉浮紧。 (二)风热犯肺 鼻塞重呈发作性,流黄稠涕。鼻黏膜色红充血。发热头痛,咽痛口渴,汗出。苔薄黄。脉浮数。 (三)肺经郁热 慢性鼻塞呈交替性或间隔性,鼻腔干燥,双下鼻甲肿胀、色鲜红。嗅觉减退,鼻涕粘黄而量少,头痛、咽干,咳嗽痰少、色黄质稠,难以咯出。舌红苔黄,脉数。 (四)阳明热甚 慢性鼻塞呈间歌性或交替性,双下鼻甲肿胀、色深红。嗅觉差,鼻涕少而黄稠,头额痛咽痛,口干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散。 (五)肺气不足 慢性鼻塞呈交替性,时轻时重,双下鼻甲微肿色淡,鼻涕少色白而粘,遇寒则甚。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舌淡,脉虚细。 (六)脾气虚弱 慢性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鼻黏膜肿胀色淡而黯。鼻涕白而黏、稀,时轻时重,嗅觉差,头昏头重,纳呆腹胀,体倦神疲,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脉濡、缓。 (七)气滞血瘀 慢性鼻塞呈持续性,日久渐重。香臭难辨,鼻甲肿胀硬实、色黯,表面凹凸不平,或呈桑椹状。鼻涕粘少,或白或黄。舌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寒束肺 1,临床表现:鼻塞呈发作性,鼻流清涕。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脉浮紧。 2,病因病机;外感风寒,束于肌表,犯于肺卫。肺之窍为鼻,肺气不宜,鼻窍为之不通。 3,治法:疏风散寒,通利鼻窍, 4,方剂;辛夷散(《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辛夷10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3g,川芎6g,升麻3g,木通10g,石菖蒲10g。 方义:辛夷、白芷祛风通鼻,羌活、防风疏风散寒,细辛、川芎祛风止痛。升麻引经入阳明,术通、石菖蒲为通窍药。 加减:发热恶寒者加荆芥,鼻塞重者加苍耳子。 5,变通法:用川芎茶调散(《局方》)加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 (二)风热犯肺 l,临床表现:鼻塞重呈发作性,流黄稠涕。鼻黏膜色红充血。发热头痛,咽痛口渴,汗出。苔薄黄。脉浮数。 2,病因病机:风热外袭,犯于肺卫,鼻窍不利而鼻塞流黄稠涕。 3,治法:疏风清热,通利鼻窍。 4,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合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 药物:桑叶10g,菊花10g,薄荷6g(后下),白芷10g,苍耳子10g,辛夷花l0g,连翘10g,桔梗10g,甘草10g,石菖蒲10g,木通10g。 方义: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白芷、苍耳子、辛夷祛风通鼻,桔梗、甘草利咽,菖蒲、木通为通窍药。 加减:发热甚者加银花、蒲公英。 5,变通法:可用翘荷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连翘、薄荷、菊花、山栀、桔梗、菖蒲、苍耳子、辛夷花,亦疏风清热通鼻之剂。 以上两证为发作性急性鼻塞。 (三)肺经郁热 1,临床表现:慢性鼻塞呈交替性或间隔性,鼻腔干燥,双下鼻甲肿胀、色鲜红。嗅觉减退,鼻涕粘黄而量少,头痛、咽干,咳嗽痰少、色黄质稠,难以咯出。舌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肺开窍于鼻。外感后余邪未清,久而郁热,上扰鼻窍则堵塞不利, 3,治法:宣肺清热通鼻。 4,方剂:桑杏汤(《温病条辫》)合苍耳子散(《济生方》)加减。 药物:桑叶10g,杏仁10g(打),桑白皮10g,象贝10g;山栀10g,苍耳子10g,白芷10g,辛夷10g,薄荷6g(后下),石莒蒲10g,木通10g。 方义:桑叶,桑白皮、山栀、杏仁,象贝宣肺清热,止咳祛痰。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菖蒲、木通,通利鼻窍,祛风清热。 加减:热甚涕黄加黄芩、鱼腥草、桔梗清热。咳嗽加紫菀、枇杷叶止咳。 5,变通法:若郁热日久而伤阴者,可合抄参麦冬汤(《温病条辨》)以养阴生津。 (四)阳明热甚 1,临床表现:慢性鼻塞呈间歌性或交替性,双下鼻甲肿胀、色深红。嗅觉差,鼻涕少而黄稠,头额痛咽痛,口干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散。 2,病因病机:阳明经循于鼻。邪热循阳明经上扰,壅于鼻窍而不利。 3,治法:清热泻火通窍。 4。方剂:凉膈散(《局方》)加减。 药物:制大黄6~10g,竹叶10g,山栀10g,连翘10g,薄荷6g(后下),桔梗6g,木通10g,葛根10g,升麻3g,石莒蒲10g,辛夷10g,甘草、白芷各10g。 方义:山栀、连翘清热,桔梗、甘草利咽,升麻、葛根引经入阳明,辛夷、白芷通利鼻窍,木通、竹叶清利,制大黄泻下通便、清阳明热,薄荷疏风清热。 加减: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者,用生大黄易制大黄,加玄明粉(冲),通腑泄热。 5,变通法,大便秘结、口干渴而鼻塞不利者,用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白虎汤(《伤寒论》)加苍耳子、辛夷、白芷等,通便清热而泻阳明之火。 (五)肺气不足 1,临床表现;慢性鼻塞呈交替性,时轻时重,双下鼻甲微肿色淡,鼻涕少色白而粘,遇寒则甚。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风寒,肺气失于清肃,鼻窍为之不利。 3,治法,益气补肺通窍。 4,方剂: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合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加减。 药物:生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防风10g,桔梗10g,荆芥10g,甘草6g,升麻3g,白芷10g,藿香10g,诃子1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防风、荆芥、升麻、白芷祛风散寒,藿香芳化泄浊、通鼻止涕;桔梗载药上行,甘草调中,诃子敛肺。 加减;鼻流清涕,寒甚者加细辛温寒;鼻流浊涕,热甚者加黄芩清热。 5,变通法:外感风寒,内有痰浊,肺气不足而鼻塞者,用参苏敬(《局方》)合玉屏风散加减,用黄芪、党参、苏叶、葛根、防风、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茯苓、细辛、辛夷、苍耳子等,益气解表,化痰泄浊,通利鼻窍。 (六)脾气虚弱 1,临床表现:慢性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鼻黏膜肿胀色淡而黯。鼻涕白而黏、稀,时轻时重,嗅觉差,头昏头重,纳呆腹胀,体倦神疲,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脉濡、缓。 2,病因病机:脾虚不运,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水湿内停,结聚鼻窍。 3,治法:健脾渗湿通窍。 4,方剂;参苓白木散(《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5g,砂仁6g(后下),车前子10g(包),陈皮6g。茯苓15g,苡仁15g,石菖蒲10g。苍耳子10g,藿香10g。 方义: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砂仁、陈皮理气和胃,获苓、车前子、苡仁淡渗利湿,石菖蒲、苍耳子通窍,藿香芳化池浊。 加减:湿甚加泽泻、木通利湿,涕黄稠加黄芩,山栀清热。 5,变通法:兼肺气不足者参苓白术散、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黄芪、诃子等,健脾补肺, (七)气滞血瘀 l,临床表现:慢性鼻塞呈持续性,日久渐重。香臭难辨,鼻甲肿胀硬实、色黯,表面凹凸不平,或呈桑椹状。鼻涕粘少,或白或黄。舌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正虚邪实,邪毒久恋,日久入络,气滞血瘀,鼻塞加剧。 3,治法:和血化瘀,通利鼻窍。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6g。 加减:根据不同证候加减,如肺经郁热合苍耳子散,肺气虚合温肺止流丹,脾气虚合参苓白术散。 5、变通法:可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医家经验】 干祖望鼻塞治心经验 鼻为肺之窍,但其功能与五脏相关。关乎心者,一是主神明,嗅觉产生有赖神明知觉;二是主血脉,血行不畅则鼻窍血络瘀滞而致鼻塞。故提出“鼻塞治心”,用于幻嗅症及肥大性鼻炎。对于后者常用通窍活血汤或活络效灵丹活血化瘀。药用乳香、没药、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落得打、菖蒲、白芷等,直入心经行血化瘀。其辨证要点重在局部检查有鼻甲肿大、颜色紫黯、表面不平,对麻黄索类收缩剂不敏感者。[严道南,干祖望治疗五官科疾病的独特方法,中医杂志,1985,26(1):15~17] 【简易方药】 1,麻黄6~10g,辛夷10g,川芎3~6g,白芷3~6g。半夏10g,藿香10g,天胡荽10g,鱼脑石15g,满天星30g,鸭跖草30g,藿香10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急性单纯性鼻炎。 2,苍耳子,白芷、防风、川芎,甘草各10g,辛夷6g,鱼腥草20g,桔梗6g。风寒加细辛、桂枝、荆芥,风热加黄芩、连翘、桑皮,花粉。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慢性单纯性鼻炎。 3,路路通12g,苏叶、丝瓜叶、辛夷各9g,红花、羽母、石菖蒲各6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慢性肥厚性鼻炎。 4,苡仁15g,防风、桔梗各3g,木通、鱼腥草、地丁、赤芍各9g,细辛、薄荷各1,5g,川芎5g,蒲公英12g,鼻塞加瓜萎、皂角刺,口苦咽干加柴胡、龙胆草、花粉、沙参,麦冬。每日l剂,水煎服。适于慢性鼻炎。 【外治法】 (一)滴鼻法 1,处方:露蜂房90g,95%酒精回流提取活性物质,溶于注射用液中,再取辛夷90g,苍耳子、射干、藿香各45g,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成过饱和挥发油水溶液。 用法;将上述药液混合500ml(pH<7)。滴鼻。每次2~3滴,日3次。 2,处方:西月石2g,冰片1g,马蹄粉15g(或医用淀粉)共研细末(冰片最后加入)。 用法:每次少许,吸八鼻内,日3次。 (二)下鼻甲黠膜下注射 处方:(1)复方丹参注射液行下鼻甲黏膜下注射,每次左右各lml。 (2)5%当归液0,5ml,0,1红花液0,3ml,混合后注射亦可。
预防预后:
(一)风寒束肺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束于肌表,犯于肺卫。肺之窍为鼻,肺气不宜,鼻窍为之不通。 (二)风热犯肺 病因病机:风热外袭,犯于肺卫,鼻窍不利而鼻塞流黄稠涕。 (三)肺经郁热 病因病机:肺开窍于鼻。外感后余邪未清,久而郁热,上扰鼻窍则堵塞不利, (四)阳明热甚 病因病机:阳明经循于鼻。邪热循阳明经上扰,壅于鼻窍而不利。 (五)肺气不足 病因病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风寒,肺气失于清肃,鼻窍为之不利。 (六)脾气虚弱 病因病机:脾虚不运,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水湿内停,结聚鼻窍。 (七)气滞血瘀 病因病机:正虚邪实,邪毒久恋,日久入络,气滞血瘀,鼻塞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