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溢乳综合征
什么是闭经-溢乳综合征? 非妊娠妇女或哺乳期妇女停止哺乳1年后,出现溢乳且伴闭经者称为闭经-溢乳综合征(amenorrheagalactorrhea syndrome)。闭经-溢乳综合征常是垂体PRL瘤的症状。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症状:非妊娠妇女或哺乳期妇女停止哺乳1年后,出现溢乳且伴闭经。可伴有潮红、心悸、性交疼痛、性欲减退、头痛、肢端肥大、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疾病检查:
一、闭经-溢乳综合征的问诊要点 ①注意询问有无闭经及月经量减少。 ②患者有无溢乳,单侧性或双侧性。 ③有无潮红、心悸、性交疼痛、性欲减退等。 ④有无头痛、肢端肥大、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⑤是否服用过氯丙嗪、利血平或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二、闭经-溢乳综合征的查体要点 ①注意检查乳腺大小、形态、有无溢乳、有无肿块,乳头有无皲裂,溢出物的性质和量。检查者用手挤压双侧乳房了解有无溢乳。 ②全身有无肢端肥大、黏液性水肿,注意测定视力、视野。 三、闭经-溢乳综合征的进一步检查 (1)血清.PRL正常生育期妇女血PRL<20>μg/L。如PRL>300μg/L,且无妊娠,几乎全部为垂体肿瘤所致。 (2)血清FSH、LH 常降低。 (3)血清E2、孕酮 常降低。高PRL伴多毛者睾酮可升高。 (4)影像学检查 垂体CT或MRI。 四、闭经-溢乳综合征的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一般可确诊闭经-溢乳综合征。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如下。 ①患者有闭经、溢乳的临床表现。 ②乳腺有溢乳,乳头有无皲裂。 ③血清PRL升高,往往大于80μg/L。 ④血清E2、孕酮较低,睾酮可升高。
疾病治疗: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闭经-溢乳综合征可用药物治疗。不宜因溢乳或闭经而盲目用溴隐亭治疗。溴隐亭、左旋多巴、维生素B6等药物治疗。促排卵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肿瘤引起明显压迫症状,或合并其他内分泌性肿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治疗: 1.治疗方案的选择 (1)由药物引起者,一般停药可恢复,若停药半年后月经仍未恢复,可用药物治疗。 (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不宜因溢乳或闭经而盲目用溴隐亭治疗。如单用溴隐亭可通过下丘脑抑制,FSH分泌,使病情加重。 闭经-溢乳综合征的处方 左甲状腺素50μg po qd (3)颅内肿瘤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或放射治疗 近来临床研究表明,对垂体PRL瘤单纯药物治疗优于手术及放射治疗。但巨腺瘤出现压迫症状时,以及溴隐亭治疗无效和无激素分泌性垂体瘤且多巴胺D2受体减少者,宜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前后配合溴隐亭治疗可提高疗效。 2.药物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 (1)溴隐亭 用药指导 溴隐亭属半合成麦角碱衍生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促进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合成和分泌,抑制PRL合成和释放。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PRL血症,是垂体腺瘤(微腺瘤或巨腺瘤)首选疗法。 处方 溴隐亭2.5mg po qd 用药说明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每天1.25~2.5mg。7~14d后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到标准治疗剂量,即5.0~7.5 mg/d,当增至5mg以上,则需分2~3次服,最大剂量30~40 mg/d。一般在溴隐亭治疗的4周内血PRL下降最明显,服药期间血PRL可维持在较低水平。有70%~90%的患者于治疗8周内恢复排卵性月经和停止溢乳。在治疗期间一旦确诊妊娠,应即停药。 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期间可出现恶心、头痛、眩晕、疲乏、腹痛、呕吐、便秘、腹泻、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的早期,一般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患者(约6%)可因不良反应严重而停药。患有末梢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肝肾疾病或对麦角过敏者禁用此药。 (2)左旋多巴 在体内代谢为多巴胺,作用于下丘脑,释放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每次0.5g,每天3次,可使PRL下降,促性腺激素上升。多数用药1个月后恢复月经,2个月后溢乳停止。但本药恶心、呕吐反应较重。 (3)维生素B6 仅作为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的辅助用药,增加下丘脑多巴胺的转换率,从而增加PIF的作用,降低PRL。 (4)促排卵治疗 单纯溴隐亭治疗不能成功排卵和妊娠者,即采用以溴隐亭为主,配合其他促排卵药物的综合疗法,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3.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肿瘤引起明显压迫症状,或合并其他内分泌性肿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对垂体PRL瘤来说,不应首选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因为这两项治疗对于下丘脑-垂体的正常功能干扰大,手术后的性腺功能恢复率低,而且还有促使良性肿瘤转化为恶性肿瘤的可能。
预防预后:
闭经一溢乳综合征最常见原因是垂体PRL瘤 (1)垂体PRL瘤 占闭经-溢乳综合征的33%~72%。PRL瘤常是单个PRL细胞突变后获得克隆性生长和增殖的后果。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高PRL血症可能是由于TRH刺激PRL分泌所致。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伴发的高PRL血症甚至垂体PRL瘤均可消失。 (3)慢性肾衰竭。 (4)生理性高PRL血症。 (5)医源性高PRL血症 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可抑制中枢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高PRL血症和闭经-溢乳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