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槁
什么是鼻槁?
鼻槁是因脏腑虚弱,鼻窍失养所致的以鼻内干燥。肌膜萎缩、结痂,鼻腔宽大,鼻气腥臭,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鼻病。又称为“鼻藁”,。鼻槁腊”,“臭鼻证”。鼻槁病名,最早见于《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稿腊。”《难经》、《金匮要略》及后世医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记载。《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夫鼻干无涕者,由脏腑壅滞,内有积热,攻于上焦之所致也。凡肺气遁于鼻,主干涕,著其脏夹于风热,则津液不通,皮毛枯燥,两颊时赤,头痛鼻干,故令无涕也。”简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与主要特征。鼻槁相当于西医学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是一种以鼻腔黏膜、骨膜和鼻甲骨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青春期发病。体质瘦弱者较健壮者多见。长期在高温、干燥、化工环境工作者尤易患病。本病特征为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多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 症状:鼻内干燥感,鼻易出血,鼻塞,甚则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气腥臭。可有慢性鼻病、鼻特殊传染病史。或有害粉尘、气体长期刺激史。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鼻黏膜干燥、萎缩,鼻甲缩小(尤以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可见大量灰绿色脓痂覆盖。 鉴别诊断 (1)鼻干燥:有鼻腔干燥感。易出血,下鼻甲前端可能有少许干痂黏附。但无嗅觉障碍及鼻甲萎缩,鼻腔内无太量脓痂。 (2)鼻硬结病:有鼻黏膜枯萎,鼻甲变小,鼻腔内大量脓痴覆盖。但鼻内无恶臭气,并在鼻前庭、鼻小柱、上唇甚至鼻尖等处可见呈对称性的结节,结节大小不一,可互相融合成肿块,表面发光,红紫色,有血管扩张:若感染,可形成难以愈合的局限性溃疡及瘢痕畸形。 (3)鼻梅毒:晚期梅毒患者可发生鼻黏膜改变,见鼻塞、鼻气恶臭,鼻腔宽大及脓痂覆盖。并可见鼻中隔软骨破坏、硬腭穿孔等,有开放性鼻音。
疾病治疗:
1.药物治疗 (1)燥热伤肺 证候: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塞。嗅觉不灵,时擤鼻痂,问或有血丝,气候干燥时症状加重,舌红少苔,脉细数。鼻黏膜干红萎缩,下鼻甲明显缩小,鼻腔宽大,鼻内积有较多的黄绿色或灰绿色脓痂。嗅觉检查示嗅觉减退或丧失。本证以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塞,鼻黏膜干红萎缩及燥热伤肺之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养阴润燥,宣肺散邪。 娃方: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鼻黏膜萎缩甚者,加天冬、沙参、桑椹子;鼻衄者,加白茅根、侧柏叶、苏子;咽干疼者,加石斛、桑白皮、玄参、生地。 (2)脾气虚弱 证候;鼻内干燥,涕腥臭如浆如酪,时擤薄痂皮,嗅觉减退或丧失,女性患者月经期症状加重,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白,脉缓弱。黏膜干枯萎缩,鼻甲萎缩较甚,鼻腔宽大。本证以鼻内千燥,伴有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脾气虚弱的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润燥。 处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鼻气腥臭重者,加黄柏、苦参、苍术;嗅觉失灵者,加苍耳、辛夷、白芷、薄荷;鼻黏膜萎缩较甚者,加桃仁、红花、丹参。 (3)肺阴虚损 证候:鼻内干燥.灼热不适,嗅觉失灵,擤涕有痂皮,偶尔有血丝,咽干,干咳少痰,舌红少津,脉细数。鼻黏胰干红,鼻甲缩小,鼻道增宽。本证以鼻内干燥,同时伴有肺阴不足的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养肺阴,生津润窍。 处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辩》)加减。 声音嘶哑者,加蝉蜕、木蝴蝶、桔梗;盗汗者。加地骨皮、生地、银柴胡;大便干燥者,加杏仁、玄参;涕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茜草炭;咳嗽者,加枇杷叶、款冬花;涕黄稠者,加黄芩、鱼腥草。 (4)肾阴亏虚 证候:鼻内干燥,自感鼻塞,呼气味臭,时有黄绿色涕痂擤出,时有血丝,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鼻腔宽大,鼻甲萎缩。本证以鼻内干燥及伴有肾醇不足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肾益阴,滋阴降火。 处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者,加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五心烦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鼻出血者,加旱莲草、仙鹤草、白及。 (5)营血亏虚 证候:鼻内干灼痛,嗅觉减遇,时有痂皮擤出,头痛头昏.舌淡,脉细无力。鼻黏膜色淡白,鼻甲缩小,鼻腔宽大。本证以鼻内干燥及伴有营血不足脉症为辩证要点。 治法:补血和营,滋润鼻窍。 处方: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茯苓、夜交藤;血虚甚者,加枸杞子、何首乌、黄精;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者,加丹参、桃仁、红花。 (6)气滞血瘀 证候:多见青春期女性。鼻内干灼,出气臭秽,擤脓痂皮,嗅觉失灵,伴心烦易怒,乳胀胁痛,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痛经,经色紫暗,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鼻黏膜萎缩,色晦暗,鼻甲缩小,鼻腔宽大。本证以鼻内干灼.鼻黏膜萎缩,色晦暗及瘀血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处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涕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茜草、仙鹤草;涕黄稠者,加黄芩、瓜蒌、鱼腥草、冬瓜仁;经行腹痛者,加香附、郁金、延胡索;经血少有块者,加丹参、红花、桃仁、赤芍。 2.针灸治疗 (1)体针基本处方:迎香 合谷 方中以迎香、合谷疏调阳明经气,通利鼻窍.如《玉龙歌》:“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 加减运用:肺阴亏虚者,加列缺、肺俞;脾气虚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头痛、头重思睡者,加风池、太阳、百会、印堂。 操作方法:迎香、口禾器、合谷、太用、印堂、百会、风池、三阴交、列缺等均接常规针刺,局部穴位以针感到达鼻腔为佳。行平补平泻法。背俞穴、足三里用补法,脾俞、足三里可配合温灸。每次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耳针:取内鼻、肺、下屏尖、额穴,每次2—3穴,埋针3—7日。 (3)艾灸:取百会、足三里、囟门、上星穴。用艾条悬灸至局部发热、出现红晕为止,每日或隔日l次。 (4)穴住埋线:将医用羊肠线剪0.5cm,埋植予迎香穴内,每20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 3.其他治疗 (1)按摩法:每晚临睡前自行按摩迎香、合谷、印堂、鱼际、关元、足三里穴,每次2—3穴。 (2)鼻腔冲洗法:适用于鼻腔有脓痂者。用无菌温热生理盐水或1:(20000—5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每日1次。无冲洗设备时,可自行用掌心盛生理盐水,低头由鼻吸入.经口吐出,反复多次。旨在清洁鼻腔、除去脓痴和臭味。 (3)滴鼻法:①滋润鼻窍,常用苁蓉滴鼻液、1%复方薄荷樟脑液状石蜡、5%蜂蜜、鱼肝油滴剂、樟脑石蜡之类,以软化脓痂、滋润鼻腔,促进恢复。②兼有臭鼻症者。配合1%链霉素滴鼻以消炎杀菌,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糜烂,利于上皮生长。③用1%新斯的明或50%葡萄糖滴鼻,以刺激鼻分秘增加。④用5%雌二醇、己烯雌酚剂滴鼻或喷鼻,以促进血管扩张,减少痂皮、减轻臭味。 (4)吹鼻法:青白散或鱼脑石散吹鼻,1日3次。 (5)下鼻甲药物注射;用丹参注射液,每次1—2ml,每周2次。连续5一l0周。 (6)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缩小鼻腔,以减少鼻腔通气量、降低鼻黏膜水分蒸发、减轻黏膜干燥及结痂形成。主要方法有:①鼻腔外侧壁内移加固定术;②前鼻孔闭合术,两侧可分期或同期进行,约1.5年鼻黏膜基本恢复正常后重新开放前鼻孔;③鼻腔黏膜骨膜下埋藏术,埋藏材料有人工生物陶瓷、自体骨或软骨、硅橡胶等。 (7)全身治疗:加强营养,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补充维生素A、B、C、D、E,特别是维生素B2、C、E,以保护黏膜上皮、增加结缔组织抗感染能力、促进组织细胞代谢、扩张血管和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此外,补充铁、锌等制剂可能对本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预防预后:
本病的病因与燥邪、阴虚、气虚等有关。病机主要是津伤而致鼻窍失养。 1.燥热伤肺。鼻失濡养 燥邪外袭,多先伤肺。津液受灼,鼻窍失养;或过食辛辣,燥热邪毒,壅滞肺经,上犯鼻窍,鼻失濡养,而发本病。 2.脾气虚弱,鼻窍失煦 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病后失养,睥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精微生化不足,鼻内黏膜失养,而发本病。 3.肺阻虚损.鼻失濡养 肺在液为涕,病后失养,或久咳肺阴不足,津液失于上承,鼻窍失养。久则鼻内干燥,黏膜萎缩,而发本病。 4.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久病及肾,或房事不节,或过服温燥劫液之品,暗耗肾阴,津液失于上承,鼻失满养,甚则阴虚火旺,虚火上灼,而发本病。 5.营血亏虚,鼻失滋养 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久病不愈,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鼻,鼻窍失养,而发本病。 6.气滞血淤,鼻窍失养 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滞则血凝.鼻窍失养,黏膜萎缩,而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