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血症
什么是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是由于半乳糖代谢途径中酶的缺陷所造成的遗传代谢病,其发病率约为1/40000。依据酶的缺陷不同分为3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半乳糖血症的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脾大、低血糖和肝功能异常。其中以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最为多见,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10000~1/30000,且病情严重。 食物中的半乳糖主要来自奶类所含的乳糖。哺乳婴儿所需能量的20%由乳类中的乳糖提供。正常情况下,乳糖进入肠道后即被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经肠黏膜吸收。半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半乳糖血症的症状 (一)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1型或典型的半乳糖血症) 典型的半乳糖血症患儿在围生期即发病,常在喂给乳类后数日即出现呕吐、拒食、体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状,继而呈现黄疸和肝大。若不能及时诊断而继续喂给乳类,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在2~5周内发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终末期症状。如用裂隙灯检查,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晶体白内障形成。约30%~50%患儿在病程第1周左右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使病情更加严重。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儿大多在新生儿期内夭折。少数患儿症状可较轻微,仅在进食乳类后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但如继续使用乳类食物则在幼婴期逐渐呈现生长迟缓、智能发育落后、肝硬化和白内障等征象。 (二)半乳糖激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Ⅱ型) 本病患儿体内无半乳糖-1-磷酸累积,因此无肝、脑损害;但大量半乳糖在晶体内被醛糖还原酶转化为半乳糖醇后即会导致白内障。另外患儿发病比较早,容易出现智力障碍,尿半乳糖明显增加。 (三)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Ⅲ型) 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严重的黄疸、肝脏明显增大,以及严重的智力、生长发育障碍。根据酶缺乏累及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亚型:大多数患儿为红、白细胞内表异构酶缺乏和半乳糖-1-磷酸含量增高,但成纤维细胞和肝脏中酶活力正常,故患儿不呈现任何症状,生长发育亦正常;另有少数患儿酶缺陷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酷似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但红细胞内转移酶活性正常而半乳糖-1-磷酸增高可资鉴别。
疾病检查:
半乳糖血症的诊断检查: 早期正确诊断对预后极其重要。 1.新生儿期筛查通过对新生儿进行群体筛查不仅可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还可为遗传咨询和计划生育提供资料。以往大多数筛查中心都选用两种方法:①Beutler试验:用于检测血滴纸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酰转移酶活性,其缺点是假阳性率过高;②Paiger试验:用于检测血滴纸片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的半定量方法,优点是很少假阳性,并且3种酶缺陷都可被检出。 目前已建立应用串联质谱仪(tandem MS)进行新生儿筛查的方法。 2.尿液气相色谱-质谱(GC-MS)或串联质谱(tandem MS)分析 对疑似患儿进行尿液GC-MS、tandem MS分析。半乳糖血症患儿尿半乳糖、半乳糖醇、半乳糖酸明显增高。 3.酶学诊断 外周血红、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均可供测定酶活性之用,以红细胞最为方便。 4.其他 常规检查肝功能、凝血机制、血糖、血氨、血电解质、血气等。 其他类似的先天性酶缺陷疾病: (一)糖原贮积病Ⅷ型 半乳糖血症的表现为肝肿大,低血糖,病程良性,肝中磷酸化酶激酶(phosphorylase kinase)缺陷。 (二)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2—6个月起病,恶心,呕吐,颤抖,意识丧失,惊厥,胃肠道出血,肝肿大,腹水,黄疸,低血糖。常死于肝昏迷。果糖醛缩酶B(fructaldolase B)缺乏致病。 (三)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 又名Leigh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s subacutenecrotizing encephalomylopathy)或硫胺素缺乏综合征。 (四)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缺乏症 运动后肌痛,强直,无力,色素尿,腕、肘部痛风石,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diphosphoglycerate mutase)缺陷。 (五)磷酸甘油酸激酶缺乏症 运动后肌痛和无力,肌红蛋白尿,肾功能障碍,贫血,发育迟滞,癫痫,精神障碍。儿童期死亡。 (六)糖原合成酶缺乏症 半乳糖血症的症状有癫痫发作,小头,肌阵挛,智能低下,由糖原合成酶缺乏致病。 (七)磷酸己糖异构酶缺乏症 又名Satoyoshi病,运动后肌病及肌强直,晚年出现肌病现象,磷酸己糖异构酶缺陷。 (八)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缺乏症 又名Thomson病,婴儿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肝肿大,足趾行走,腓肠肌肥大而坚实,跟腱挛缩,磷酸葡糖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缺陷。呈AD遗传。 (九)半乳糖激酶缺乏症 表现有白内障,肌无力,耳聋,痉挛性瘫痪和感觉障碍,半乳糖激酶缺陷。半乳糖血症呈AR遗传。 (十)1,6果糖磷酸酶缺乏症 酸中毒,脾肿大,肌张力低下,昏睡,呕吐,低血糖性惊厥,果糖二磷酸酶(fructose diphosphatase)缺陷。半乳糖血症呈AR遗传。 (十一)肌乳酸脱氢酶缺乏症 表现为劳累后出现色素尿及极度疲乏,由乳酸脱氢酶M一亚基(1actate dehydrogenase M-subunit)缺陷致病。呈AD遗传。
疾病治疗:
半乳糖血症的治疗概要: 半乳糖血症应立即治疗。主要是饮食疗法改用豆浆、米粉等喂养,并适当补充钙剂。半乳糖血症患者应早期终生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红细胞内半乳糖-1-磷酸。患儿的预后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半乳糖血症的详细治疗: 半乳糖血症的治疗: (一)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I型或典型的半乳糖血症) 诊断一旦明确,应立即治疗。主要是饮食疗法,本病患儿终生禁食含半乳糖成分的食物。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明确诊断后,立即停用乳类,改用豆浆、米粉等喂养,并适当补充钙剂,辅以不含半乳糖的果汁、蔬菜汁以补充维生素。4个月以上添加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黄、肉松和鱼等营养必需物质。豆浆中虽含有能分解出半乳糖的密三糖(raffinose)和水苏糖(stachyose),但不能被人体肠道吸收,故无碍于治疗。通常在限制乳类3~4天后即可见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在1周后好转。患儿开始摄食辅食后,必须避免一切可能含有奶类的食品和某些含有乳糖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红柿等。 支持对症治疗半乳糖血症:低血糖时静脉输给葡萄糖;腹泻严重情况下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对合并败血症的患儿应采用适当的抗生素并给予积极支持治疗。 (二)半乳糖激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Ⅱ型) 半乳糖血症患者应早期终生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 (三)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Ⅲ型) 本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红细胞内半乳糖-1-磷酸。 半乳糖血症的预后: 患儿的预后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未经正确治疗者大都在新生儿期死亡,平均寿命约为6周,即便幸免,日后亦遗留智能发育障碍。获得早期确诊的患儿生长发育大多正常,但在成年后多数出现学习障碍、语言困难或行为异常等问题。女性患儿在年长后几乎都发生性腺功能不足,原因尚不甚清楚。
预防预后:
半乳糖血症病因概要: 半乳糖血症的病因是: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1型或典型的半乳糖血症)、半乳糖激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Ⅱ型)、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Ⅲ型)。 半乳糖血症详细解析: 半乳糖血症的病因为: (一)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1型或典型的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LAT)的编码基因位于9p13,其缺陷导致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和半乳糖代谢旁路生成的半乳糖醇等在各种组织中积累。1-磷酸半乳糖具细胞毒性,对糖代谢途径中的多种酶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作用被阻抑后不能使1-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阻断了糖原分解过程;高浓度的1-磷酸半乳糖还抑制葡萄糖异生过程,因而在半乳糖血症临床上呈现低血糖症状。半乳糖进入晶体后即被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还原成为半乳糖醇,沉积在晶体中造成晶体内渗透压增高、含水量增加、氨基酸转运和蛋白合成降低等代谢异常,最终形成白内障。本型患儿的肝、肾、脑等组织中都有大量l-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存积,这类异常代谢产物改变了组织细胞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和其能量代谢过程,致使这些器官功能受损。其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二)半乳糖激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Ⅱ型) 半乳糖激酶的编码基因位于17q24,其突变较为少见。 (三)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Ⅲ型) 本型罕见,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的编码基因位于lp36-p35。 病理: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I型或典型的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患儿在出生后数周内即可有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随着病情进展,很快出现纤维化和肝硬化改变。除晶体白内障形成外,脑、肾等其他组织病理改变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