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性口腔溃疡
什么是癌症性口腔溃疡
?
口腔溃疡是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24,8%~67%,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患者进食,严重者还可引起全身性的感染,是导致放化疗中断乃至失败的常见原因。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口腔溃疡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黏膜红斑、糜烂、溃疡,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极少数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化疗所致的口腔炎多发生在化疗后5天,一般持续7天左右,发生部位多在口唇黏膜与左、右颊黏膜。其特点为开始黏膜苍白,出现齿痕,继而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及血疱、肿胀、黏膜破溃糜烂,形成一个或数个溃疡面,溃疡周围红肿、疼痛,严重时黏膜广泛糜烂,可达咽及食管,深部可达肌层,表面覆盖一层白色膜状物和坏死组织。溃疡多发生在口唇、口角、舌面、颊部、龈颊沟、上腭等处。体质衰弱和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易继发真菌感染。
疾病治疗:
【中医处理方法】 一、辨证用药 建议处方如下: 1,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大黄芒硝黄芩栀子甘草薄荷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溃疡生于唇、颊、齿龈、舌面等处,周围黏膜鲜红、微肿、溃点数目较多,甚者融合成小片,有灼热疼痛感,说话或进食时加重,可兼见发热,口渴口臭,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属于中医的心脾积热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扁豆天花粉 功能主治:滋阴清火。用于患者的口腔黏膜溃烂成点,溃疡点数量较少,一般1~2个,溃面呈灰白色,周围肌膜颜色淡红或不红。溃疡点不融合成片,但易于反复发作,或此愈彼起,绵延不断。微有疼痛,饮食时疼痛较明显,口渴不饮,舌质红,无津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的阴虚火旺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3,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组成:藿香叶栀子仁生石膏甘草防风 功能主治:泻脾胃伏火。用于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数个淡黄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疡面,周围水肿充血,触痛,或伴发热,纳呆,口干欲饮,口臭。属脾胃积热、虚火上炎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二、其他治疗 l_中药口腔溃疡药膜 口腔溃疡药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制。主要成分为人工牛黄,青黛等。实验证明,为治疗口腔溃疡的良药。 2,冰硼散、锡类散、养明生肌散 敷于患处,每2小时1次。 3,细辛制剂 细辛1,5g,加醋4ml,甘油lml,调匀后,敷于患者脐部,每日1次。4,漱口方 防风4,5g,甘草4,5g,金银花15g,连翘15g,薄荷3g,荆芥4,5g,加水两碗,煎成一碗,漱口用。 5,吴茱萸加醋词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以引火归原。 6,针灸取廉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颊车,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钟。 7,穴位注射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每次选2穴,各穴交替使用,每穴注射当归注射液0,5ml。 【西医处理方法】 一、治疗原则 1,口腔黏膜炎重在预防。 2,对症局部处理为主。 二、治疗方法 1,预防 首先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如化、放疗前要对口腔疾病进行治疗;化、放疗期间运用抗生素及细胞保护制剂冲洗口腔。目前最有效、最普通的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方法是利用温和的口腔冲洗剂如生理盐水、无菌用水、碳酸氢钠等进行口腔清洗,尤其是碳酸氢钠能中和口腔黏液酸度,减少酵母菌种植。此外还可采用改变化疗药物在黏膜中的运转和排泄的药物(如:别嘌呤醇、毛果芸香碱)及改变黏膜的上皮增生能力的药物(如:β胡萝卜素、谷氨酰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E2)进行预防。 2,出现黏膜炎后的对症处理 通常不主张刷牙,因为这有可能加重黏膜出血,并使溃疡处的细菌入血而致菌血症。口腔炎或口腔溃疡主要为局部药物治疗,治疗目的在于消炎止痛,去除坏死组织,减少炎症程度,促进溃疡及糜烂面愈合。 (1)消炎药膜:金霉素药膜,氯己定药膜等。例如,0,1%的醋酸氟羟泼尼松软膏:局部涂,其黏附性及效果较好。2%的四环素或0,25%金霉素液:各种抗生素可用来含漱,1日4次。 (2)抗菌剂 ①0,2%氯己定漱口液,0,02%~0,2%氯己定液: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杀菌作用,是一较好的含漱剂。氯己定可降低感染的发生机会,有利于黏膜上皮的修复。 ②复方硼酸液,3%碳酸氢钠或3%的过氧化氢溶液也是常用的漱口液。但无论以何种药物漱口,浓度均不宜过高,以免损害溃疡面的肉芽组织,影响愈合。 (3)止痛剂:l%普鲁卡因液:常用于溃疡糜烂引起疼痛者,该药对黏膜穿透力较弱,用于饭前含漱止痛,以便进食。2%利多卡因液:局部麻醉作用较普鲁卡因强,但毒性也较大。其他药物有: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片,得益含化片,牛黄益金片等也有一定的缓解疼痛的作用。 (4)促细胞生成制剂: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糖蛋白,能促进成熟的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在真皮和黏膜下产生抗体,增强其吞噬活力,并通过促进细胞、结缔组织及胶原生成,促进溃疡面愈合。用GM_CSF液作口腔冲洗防治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肯定。 (5)口腔降温:根据所用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的长短,在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峰之前实施口腔内降温,使黏膜细胞接触的抗癌物质浓度降低,从而防止或减少口腔炎的发生。 (6)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K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常结合于肝素,包括皮肤角质细胞、分层鳞状上皮细胞、胃肠道和口腔上皮细胞、肝细胞和肺泡Ⅱ型细胞在内的多种上皮组织上都有其受体。它对口腔黏膜和以胃、近端小肠为主的上消化道黏膜细胞的作用最强。 【护理】 一、评估 1,评估口腔卫生习惯。 2,评估口腔黏膜形态,包括舌、唇、牙龈、唾液和牙齿。 3,评估口腔内软组织有无溃疡,包括腭、舌、牙龈和唇。 4,观察有无感染。 二、措施 1,饭后和每4小时进行常规口腔护理。 2,严重口腔感染的患者①遵医嘱使用局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②停止使用牙刷,以免进一步损伤口腔黏膜;③可以使用消毒棉球和漱口液。连续使用口唇润滑剂。 3,如何进食①鼓励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促进组织愈合;②进食微温或凉的食物和饮料;③少量多餐;④鼓励患者吃软饭,避免黏膜损伤和疼痛;⑤鼓励使用吸管,有利于吞咽;⑥鼓励喝用桃、梨、杏做的饮料而不是水果汁,因为饮料没有刺激;⑦让患者在营养师的指导下维持良好的饮食平衡。
预防预后:
【病因】 1.化疗因素 由于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选择性,但远不如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性高,它们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细胞如口腔黏膜上皮也产生明显的毒性,故用药后很快发生口腔黏膜萎缩、变薄、脆性增加,继而发生炎症、疼痛和溃疡。此外,大多数化疗药物还具有细胞毒性,如阿糖胞苷等,可直接损伤口腔黏膜,引起口腔溃疡。文献报道,在接受抗癌化疗过程中,口腔并发溃疡感染的发生率占66%。 化疗药物的黏膜损伤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药物种类,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具有损伤黏膜细胞的毒副作用,但程度有差异,以CTX、MTX、5一Fu及抗生素类化疗药物的黏膜炎发生率最高;②给药途径,如5一Fu一次给药比同等剂量持续灌注给药的黏膜损伤小;③药物剂量,剂量越大,黏膜损伤越重;④患者的机体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差的人易发生黏膜炎;⑤放、化疗同步进行可增加黏膜炎的发生率。 2,放疗因素 肿瘤患者特别是鼻咽癌的患者,在行放射治疗时,其口腔黏膜及腮腺唾液腺均在照射范围内。故放疗后,黏膜的脆性增大,容易破溃,腮腺及唾液腺受放射损伤,特别是浆液性腺泡组织为纤维组织所代替,口腔内的腺体分泌量明显减少,口腔的自洁作用显著降低,进而引起口腔菌群改变,患者常有口干、黏膜肿痛,继而发生口腔溃疡和感染。 3,机体与口腔的卫生因素 口腔是人类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门户,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为大多数细菌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身体健康者一般很少发病,癌症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口腔卫生不良,口内细菌迅速繁殖,不仅数量增加,而且以厌氧菌和腐败菌为主,细菌分解糖类,使发酵和产酸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局部炎症并形成溃疡。 4,口腔内环境微生态失衡因素 由于癌症患者全身和综合治疗的双重机制可造成口腔内环境微生态失衡。如部分患者长期应用大量的抗生素抑制和杀灭了体内正常寄居的细菌,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消失,导致菌群失调,使白色念珠菌得以大量繁殖,其他能产生维生素的细菌被杀死或抑制,引起维生素缺乏,黏膜组织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口腔溃疡。此外,放化疗后引起的口腔炎与口腔唾液pH值下降有关。因为放化疗后唾液腺分泌减少,常常呈现酸性产物聚集,pH值低于正常水平,口腔pH值越小,细菌及真菌生长的可能性越大,当pH值低到一定程度,酸性物质反复作用溃疡面,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或加重。 5,精神因素 癌症患者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治疗时间长。放化疗后的副反应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反射性引起消化液分泌减少,导致厌食,食欲下降。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饮水,造成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引起口臭,从而诱发口腔溃疡。 6,社会因素 由于患者及家属对保持口腔清洁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口腔的清洁作用与口腔感染的关系,重视治疗而忽视了口腔的自我护理,使口腔洁净度下降,助长了口腔细菌繁殖,从而诱发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