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原性慢性腹泻
什么是胃原性慢性腹泻?
胃原性慢性腹泻见于各种胃病,如萎缩性胃炎、胃癌、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等所致的胃酸缺乏。胃原性慢性腹泻见于各种胃病,如萎缩性胃炎、胃癌、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等所致的胃酸缺乏。胃镜检查可确诊且有鉴别诊断意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胃原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大便每日多次,多在晨起或餐后,常无肠绞痛,大便呈深褐色而带泡沫,糊状便多于水样便,具有刺鼻的恶臭,有时病者嗳出臭蛋样臭气。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腺体萎缩,壁细胞数量的减少导致出现胃酸减少或缺乏的症状,如消化不良、腹泻、上腹痛、胀满不适、嗳气、食欲不振。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胃镜检查可确诊且有鉴别诊断意义。可了解黏膜萎缩程度,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可了解有无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应排除肠原性、胰原性、肝胆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
预防预后:
病因: 胃原性慢性腹泻见于各种胃病,如萎缩性胃炎、胃癌、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等所致的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并发症引起腹泻者见于: ①错误的胃回肠吻合:即将小肠误认为上段空肠将胃与末端回肠进行胃肠吻合,错误吻合后致使小肠全部废用,食物进胃后直接入吻合口经末端回肠至结肠迅速排空,引起营养吸收障碍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临床上表现为进食后即出现腹泻,每日3~5次或更多一些,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及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呕吐粪便样内容物或暖气时有粪样的臭味。体重不断下降,并出现贫血、水肿、营养不良,钡餐检查可以确诊。 ②倾倒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的调节作用,食物由胃迅速排出进入上段空肠,又未经胃肠液混合稀释仍保留在高渗溶液状态,将大量细胞外液吸收到肠腔,使血容量骤然减少,而肠腔突然膨胀,释放5-HT,肠蠕动加速,牵拉系膜刺激腹膜后神经从引起症状。早期倾倒综合征多在进食后立即或10min后发生。典型症状有上腹部膨胀,恶心呕吐、肠鸣音增强、腹泻、心悸、脉快出汗、发热、乏力、头昏、苍白等。立位和坐位时症状加重,卧位可减轻症状。 ③碱性反流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胆汁持续反流入胃、胆盐、溶卵磷脂破坏胃黏膜屏障,H+逆扩散,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炎症、出血、糜烂等病变,由于低胃酸易引起消化不良与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