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
什么是伏梁?
伏梁,古病名,指脘腹部痞满肿块--类疾患,多由气血结滞而成。:"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心烦"。根据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病变,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和脓血伏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不太常见,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略多于女。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纳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亦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 脓血及里急后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 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着等病症表现,或并发肠结。 1.少腹痞满硬块,上下左右有根内囊脓血,居肠胃之外,上迫胃脘,属内痈(<素问。腹中论>)。 2.身体股胫皆舯。环脐而痛,是气溢于大肠而成(<素问。奇病论>)。 3.病在心下,其块能上下移动,时唾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疾病检查:
诊断: 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 1、肠道湿热证:右少腹或脐周疼痛,肠鸣,腹泻,大便呈糊状,肛门灼热,恶心呕吐,纳差,口干,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利肠道(湿热)。 2、肝郁脾虚证:右少腹或脐周疼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溏,胸胁胀满,嗳气纳少,口干且苦,舌淡苔薄,脉弦缓。疏肝健脾。 3、肠道瘀滞证:右少腹或脐下疼痛,扪及包块,固定不移,大便稀溏或呈黑色,形体消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4、脾肾阳虚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黎明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脾肾。 鉴别: 应与、肠痨、大瘕泄、肠癌、肠痈、休息痢区别。
疾病治疗:
尚无根本的治愈方法。许多病人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一次以上的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的复发率甚高,有报道可达90%。
预防预后:
因秽浊之邪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