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
什么是铅中毒?
铅是浅灰色金属,加热到400℃~500℃时有大量铅烟逸出。铅及化合物的蒸汽、烟和粉尘主要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这是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侵入途径,也可经消化道吸收。急性铅中毒大多由于误服或自服大最可溶性铅化合物所致,也有报告因服食一些含铅的中药偏方而引起急性中毒者,能引起急性铅中毒的最小口服剂量为5 mg/kg。慢性铅中毒多见于长期吸入铅烟、铅尘的工人。发病率以铅冶炼和蓄电池制造行业较高,铸字、颜料、釉彩、焊接少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工业生产中发生急性铅中毒的机会较少,急性铅中毒多因消化道吸收所致。口服急性中毒者可于24 h内出现症状,一般出现症状的时间在4~6 h,个别长达l周。 l.急性铅中毒 患者服含铅化合物4—6小时后,个别长至1周出现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低体温、瞳孔散大、腹胀、腹绞痛和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严重中毒数日后出现贫血、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和铅毒性脑病。 2.急性四乙铅中毒 急性四乙基铅为略带水果味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含铅约64%,极易挥发,具有高度脂溶性。四乙基铅剧毒,具有高度的神经毒性,中毒多由于制造四乙基铅及相关汽油的生产、运输、保管、使用等失误所致毒物在短期内大量由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潜伏期6 h至11 d,如局部空气四乙基铅浓度达100 mg/m2,l h后即可出现急性中毒。四乙基铅中毒主要为神经系统表现,除有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般症状外,还可有表情淡漠、痴呆、动作迟缓,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幻觉、谵望、抽搐、昏迷。 3.慢性铅中毒 包括神经衰弱综合征、铅毒性麻痹及铅毒性脑病。神经衰弱是早期和较常见症状。贫血、腹绞痛、周围神经病变、腕下垂、脑病等典型症状现已罕见。轻度中毒可有食欲不振、腹胀、腹隐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亚临床患者仅在神经肌电图检查时有周围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严重麻痹出现肢体阵发性闪电样疼痛、麻痹(如垂腕、垂足)、感觉减退、肢体乏力、手部小肌肉进行性萎缩、腱反射消失。脑病表现为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谵妄、木僵与昏迷。可出现黑矇和视神经炎。可有偏瘫、失语及动眼神经、面神经、副神经及喉返神经麻痹,偶有震颤及手足徐动症,还可出现精神症状。可见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明显增高、细胞数增高以淋巴为主。尿中出现低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尿6一酮一前列腺素排出量减少和凝血烷胺(TXB2)排出量增加。妇女可不育、流产、早产、死胎。男性精液中精子减少,活动减弱和形态改变。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一般根据明确的铅接触史,有相关的临床表现,结合血、尿的化验结果,一般诊断并不困难。误诊原因主要是生活性服务用含铅化合物。急性中毒应与急胃肠炎、出血性肠炎急腹症鉴别。铅绞痛应与急腹症区别。周围神经病变与肾功能损害要除外药物性、糖尿病、血管病变等疾病。EDTA驱铅试验可辅助诊断,依地酸钙钠(EDTA—CaNa2)1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4h,滴注起留24h尿测尿铅量,正常人尿铅不超过1.44μmol/L(0.3mg)。铅中毒儿童行线拍片可见长骨缘处有铅线。患者小腿部疼痛及齿龈处铅线常有诊断参考价值。慢性铅中毒分为轻、中、重三度,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道功能障碍属轻度,加有腹绞痛和贫血属中度,铅毒性麻痹和铅毒性脑病属重度。 血铅[正常值上限2.4pμmol/L(50μg/L)]增高提示新近有铅接触。尿铅[正常值上限0.39Iμmol/L(0.08mg/L)]增高的意义与血铅相同,因易为环境因素污染,并受尿量和肾功能影响,波动较大。血ZZP[正常值上限0.9~1.79pμmol/L(4.0~8.0μg/gHb)]、FEP[正常值上限0.72~1.78μmol/L(40~100μmol/dl)]和尿ALA[正常值上限30.5μmol/L(4mg/L)或45.8μmol/24h(6mg/24h)]增加以及尿粪卟啉半定量≥2+,均说明有铅过量吸收。诊断性驱铅试验超过3.8μmol/L.可诊断为铅中毒。中毒者血中点彩红细胞增多,常呈低色素性贫血。四乙铅最终代谢为无机铅,亦引起卟咻代谢障碍。 诊断及分级标准(GBZ37-2002) (1)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4umol/24h(0.07 mg/L)或0.48umol/L(0.1 mg/24 h)或血铅≥1.9umol/L(0.4mg/L、400ug/L);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umol/L(0.3 mg/L)而<3.86umol/L(0.8 m/L)者。 (2)轻度中毒 1)常有轻度神经衰弱综合征。可伴腹胀、便秘等症状,尿铅或血铅量增高具有以下一项表现者可诊断轻度中毒:①尿8-氨基乙酰丙酸≥2 3.8 umol/L(4mg/L)或35.7umol/L(6mg/24 h);②尿粪卟啉半定量≥(++);③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红细胞锌原卟啉》2.34 mmol/L(130ug/dL)。 2)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umoL/L(0.8 mg/L)或4.80umol/24h(1mg/24h)者。 (3)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①腹绞痛;②贫血;③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4)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①铅麻痹;②铅中毒性脑病。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急性胃肠炎、传染性肝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等相鉴别。腹绞痛时应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
疾病治疗:
铅中毒的治疗概要: 铅中毒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主动使儿童远离含铅的环境。 立即用清水或1%硫酸镁或硫酸钠溶液洗胃。铅中毒的解毒药为金属络合剂。立即进行驱铅疗法。铅性脑病,宜用二巯丙醇(BAL)和EDTA联合治疗。做好预防措施。 铅中毒的详细治疗: 治疗:铅中毒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主动使儿童远离含铅的环境。 在有严重症状的儿童,治疗通常必须在检查结果出来、确定诊断之前进行。 1.停止铅接触 立即停止铅接触。脱离生产现场或含铅的环境。 2.消化道中毒 立即用清水或1%硫酸镁或硫酸钠溶液洗胃,后者可以与铅结合成为难溶的铅,防止铅大量吸收。可服用牛奶和蛋清水,用硫酸钠导泻。 3.驱铅治疗 铅中毒的解毒药为金属络合剂,根据络合剂躯铅作用的强弱,排列如下: (1)促排灵(DTPA一CaNa):1 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0.25~0.5 g肌注,hid,连用3 d,停4 d为一个疗程,共2~4个疗程。 (2)依地酸钙钠(EDTA—CaNa2):0.5~1 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持续4 h,每12小时一次,用药2~5 d,病情控制后停药2~3 d,然后按慢性铅中毒的小剂量间歇疗法:每次0.25~0.5 g肌注,bid,连用1~2 d,停1~2 d为一个疗程。用药后尿铅含量多次结果均小于1.45μmol/L(0.3 mg/24 h)时可以停药。 (3)二巯丁二酸(NaDMS):首剂每口2~4 g,分2~4次,缓慢静脉注射,以后每日1 g,连用4~5 d为一疗程。也可加入普鲁卡因肌注。二巯丁二酸(DMSA)0.5 g 口服,tid,疗程开始同依地酸钙钠。本品性质比较稳定,口服可吸收,应用方便,副反应小,安全,已在全国推广使用。 (4)青霉胺:0.3 g口服,每日3~4次,连用5~7 d,停药2~3 d为一个疗程。用药前应作青霉素过敏试验。 (5)在驱铅过程中由于使用络合剂,可导致锌、锰、铜、铁、钴等微量元素也同时排出,因此在驱铅后宜做适当补充。 (6)对四乙基铅中毒者,急性期可注射解毒剂巯乙胺,其能够与阳乙基铅结合,阻止后者进入血-脑屏障。常用剂量为2ml(含200mg),每日2~3次,肌注,或2~4 ml,加入10%葡萄精液250 ml中,每日1~2次,静滴,一般4~6 d为一疗程,需要时连用2~3疗程。 4.铅绞痛治疗 立即进行驱铅疗法,如末能止痛,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 ml缓慢静脉推射,每4~6 h一次,可使血铅暂时转移至骨髓内缓解症状。也可用阿托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对症治疗。 5.铅性脑病 宜用二巯丙醇(BAL)和EDTA联合治疗,剂量:BAL 4 mg/kg,每4~6 h 1次,肌注;EDTA 12.5mg/kg,每日2次,加入 5%葡萄精溶液中静脉滴注,治疗3~5 d后,改用青霉胺治疗3~6个月。 预防 职业性铅中毒要控制熔铅炉温在400~500℃以下。车间空气中铅浓度:铅烟<0.03mg/M5,铅尘<0.05 mg/M3。四乙铅空气最高容许浓度为0.005 mg/M3。 1.严格管理和控制工业三废。 2.加强农药管理,农药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农业部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3.食具、容器及包装材料中铅的含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4.食品中铅的允许含量: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酱、酱油、食醋、味精、食盐、奶粉、淡炼乳、酒、冷饮等食品中铅的含量不得超过lmg/kg(以铅计)。婴儿食品应严格控制。
预防预后:
铅中毒病因概要: 铅中毒的病因是:因误服含铅的物质或吸入铅的蒸气、粉尘所致。婴儿中毒常因舔食母亲面部含有铅质的粉类、吮吸涂拭于母亲乳头的含铅软膏,以及患铅中毒母亲的乳汁所致。当小儿乳牙萌出时常喜啮物,可因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致中毒。有异嗜癖的儿童可因吞食大量油漆地板或墙壁等的脱落物引起铅中毒。 铅中毒详细解析: 本病是因误服含铅的物质或吸入铅的蒸气、粉尘所致。铅及其无机化合物有相似的毒性,当过量的铅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吸收后分布于血液、软组织、内脏及骨骼中,几周后以不溶解性磷酸铅固定于骨骼。铅易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抑制含巯基的酶,引起恶心、呕吐、腹绞痛、溶血性贫血、周围神经病变、中毒性脑病等,严重者可致昏迷、惊厥。婴儿中毒常因舔食母亲面部含有铅质的粉类、吮吸涂拭于母亲乳头的含铅软膏,以及患铅中毒母亲的乳汁所致。当小儿乳牙萌出时常喜啮物,可因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致中毒。有异嗜癖的儿童可因吞食大量油漆地板或墙壁等的脱落物引起铅中毒。 发病机制 铅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以磷酸氢铅、甘油磷酸化合物、蛋白复合物或铅离子状态分布全身各组织,主要在细胞核和浆的可溶性部分以及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为多。最后约有95%的铅以不溶性磷酸铅稳定的沉积于骨骼系统,其中以长骨小梁为最多。仅5%左右的铅存留于肝、肾、脑、心、脾、基底核、皮质灰白质等器官和血液中。血液中的铅约95%分布在红细胞内,主要在红细胞膜。吸收的铅主要通过肾脏排出,部分经粪便、乳汁、胆汁、月经、汗液、唾液、头发、指甲等排出。沉积骨骼铅半衰期约20年。 铅中毒机制: 铅是一种原浆毒,急性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中毒性肝炎、溶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脑病、肾损害等。 1.肝脏损害 四乙铅在肝脏的微粒体中迅速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三乙铅,主要抑制脑的葡萄糖氧化和单胺氧化酶,后者使5一羟色胺在大脑积聚。四乙铅还抑制胆碱酯酶活力,影响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纤维。轻者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损害神经细胞,出现脑水肿和弥散性脑损伤。 2.神经系统损害 铅致体内ALA增多,ALA与γ一氨基丁酸(GABA)化学结构相似,与GABA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GABA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和突触后的线粒体中。由于GABA的阻断,干扰神经功能,发生意识、行为及神经效应等改变。铅影响脑内儿茶酚胺代谢,使脑和尿中高香草酸(HVA)和香草扁桃酸(VMA)显著增高,导致铅毒性脑病。铅毒性脑病病理表现为脑水肿、神经细胞弥散性病变。此外,尚可见小脑颗粒层细胞坏死、脑疝和软脑膜小灶性出血。铅可导致周围神经施万细胞(Schwanncell)肿胀,节段性脱髓鞘和轴改变,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周围神经麻痹。因太阳神经丛受累,使平滑肌痉挛,致腹绞痛。铅尚可使横纹肌内磷酸肌酸再合成障碍,引起瘫痪。 3.肾脏损害 铅损害线粒体,影响ATP酶,干扰主动运转机制,先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继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还引起间质性肾炎。铅影响肾小球旁器功能,致肾素合成和释放增加,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肠道缺血,致腹绞痛。 4.铅对子代影响 铅是一种雄性毒重金属,使男性生育功能下降。铅可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或由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亦可通过改变女性生殖功能而影响子代身体发育和智商等。 5.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铅引起血红素合成障碍,首先抑制δ一氨基一乙酰丙酸(ALA)合成酶和ALA脱水酶,使卟胆原合成受阻。铅又抑制铁螯合酶,阻碍原卟啉二坐铁结合为正铁血红素。红细胞内原卟啉部分与锌原卟啉(ZPP),其余以游离原卟啉(FEP)存在于红细胞内,使血中ZPP,FEP,ALA,粪卟啉增多,尿中ALA和粪卟啉排出增加。见于铅对幼红细胞嘧啶5’一核苷酸酶有抑制作用,使大量嘧啶核苷酸蓄积在细胞浆内,阻碍微粒体RNA的降解,而导致嗜碱性点彩细胞的增多。铅阻碍原卟啉与铁结合,铁以铁蛋白形式沉积在骨髓幼红细胞内,可形成环行铁粒幼细胞。铅抑制红细胞膜Na﹢,K﹢一ATP酶活性,影响细胞内水钠调节;铅与红细胞结合造成机械脆性增加,影响膜稳定性,引起溶血。铅中毒贫血还可能因肾脏的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和原始红细胞成熟障碍。